◆ (苹果专栏)台湾佛教山头 短兵相接

慈济功德会买下佛光山道场,图为佛光山星云法师主持灌顶皈依仪式。
资料照片



台湾佛教山头 短兵相接

 

慈济功德会花了11.4亿元,买下佛光山台北道场所在朝代大楼里的三个楼层,即将 成为慈济第29个北区道场。佛光山的法师转述星云法师的话:「慈济若真有需要,可以整栋拿去!」而佛光山的信徒对于慈济此一举动也颇有微词,其实,这只是 将台湾佛教界各山头的「短兵相接」台面化而已。

 若说整个佛光山教团的身体在高雄,其他市镇乡里道场是四肢,那台北道场就是其头脑,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交通方便,紧邻松山车站的台北道场计有六层,各层 面积约700坪,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人间文教基金会、佛光大学筹备处、香海文化公司、如是我闻文化公司,以及人间卫视电视台的办公室都设在这里,甚至佛 光缘美术馆也在这里运作。标榜「现代佛教弘法道场新指标」的台北道场,内设有佛堂、禅堂、斋堂、会议厅,提供信众念佛、参禅、闻法、研习经论,以及各类社 教活动之用。外表虽无传统寺宇外貌,但是寺院的功能却有过之无不及。
 

压缩独立寺院生存空间

由于目前台湾佛教存在四大山头: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济,各拥道场皆超过百 座,因此短兵相接的情况非常普遍,各山信徒之间的摩擦时有耳闻。每当四大山头在某市镇乡里开创新道场时,四大山头之外的传统佛教寺院就时常出现不满之声, 毕竟连佛教都已进入团体、组织战的同时,个別独立的寺院生存的空间必定被压缩。而山头之间彼此竞争多于合作关系,为了吸引信徒,道场的每位法师只能使出浑 身解数。

过去中国佛教经两千年发展出约定俗成的传统,至少方圆数十里之内是不能有两座佛教道场,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信徒彼此间流动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法师办道不 致太过吃力。可是当此一传统被打破之后,出现的情况是,僧侣为了吸引信徒,就必须多付出加倍的心力与时间,才能维持寺院的正常运作,以致俗务增多、修行时 间减少。
 

可能危及佛教正常发展

不止是道场的创建有基本原则,连传戒、法会的时空距离也都有限制,譬如台湾每年农 历7月的盂兰盆斋僧大会,几乎是北、中、南各由不同的团体或个人同时或仅差別数天举办,不要说南北奔波的僧众顾此失彼,重要的是让捐款供僧的信众颇不胜负 荷。但是,可能是台湾腹地狭小,加上佛教经过50年兴盛发展,各种传统一再被打破结果,不同山派的寺院彼此之间顿时有了紧张的竞争关系。今佛光山与慈济的 道场同处一地,恐怕山头与信徒之间过去的表面和谐状态,会面临严重的考验。

台湾佛教徒其实有一部分是彼此相互流动的,一方面确实是同一市镇内存在著不同山头的道场,另一方面则是道场法师的关切与要求,在双方或多方兼顾下,游移於 不同道场之间。而这样的结果,不仅寺院苦、法师苦,连信徒都苦。而山头道场短兵相接的情况不会缓解,将来必定更加白热化,这将危及佛教正常的发展,值得关 注。
 


作者为台湾佛教史研究者
 200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