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高僧学者名人批判双身法之西藏密宗(藏传佛教)证据大公开 |
◆揭开《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真面目 (ver.2)三 |
#(注2)虚空外道:
以虚空为恒常不灭,能生一切法之真实心;为十三外道之第九。亦称「胜论外道」,即言以极微为圆常,永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於空中。极微体法虽为恒有,而其作用,则生灭无常;只依众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众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为现在之极微,作用已,再为体,为过去之极微。
(三)----------------------------------------------------------------
疑点三 : 《大日经》落入拨无因果之断灭论 之证据。
经文三 :
《大日经》(卷5) 第031~033页:(祕密漫荼罗品第十一):
「时执金刚祕密主。复说优陀那偈。请问毘卢遮那世尊。於此大悲藏生大漫荼罗。决断所疑。为未来世诸众生故已断一切疑; 种智离热恼;….(中略)…; 大仙正等觉; 佛子众三昧 ;清净离於想;有想为世间;从业而获果;有成熟熟时;若得成悉地;自在转诸业;心无自性故; 远离於因果; 解脱於业生;生等同虚空 」
说明三:
余分成三段略释:「大仙正等觉; 佛子众三昧 ;清净离於想;有想为世间;从业而获果;有成熟熟时;若得成悉地;自在转诸业;心无自性故;远离於因果; 解脱於业生;生等同虚空 」:
1. 「大仙正等觉; 佛子众三昧 ;清净离於想;有想为世间」:
谓诸佛之大仙佛子众三昧; 常於定中,心清净而离诸妄想。若有想或诸妄想,则是二乘或凡夫,不离世间诸烦恼业障。然佛与菩萨三昧。皆离想清净。皆无分別离诸想故。本性纯白离诸染污,故名清净也。若有想者;谓世间一切三昧。极至四禅八定处不得过,故非清净也。
评论:此段以常於定中,心清净而离诸妄想之境界,即是诸佛菩萨所证之三昧也;此大日经将外道之「一念不生」的境界,认为是证得诸佛菩萨之三昧境界;此非佛所说;如是之密宗上师,是名:做白日梦之愚痴凡夫。
2.「从业而获果;有成熟熟时;若得成悉地;自在转诸业」:
一切世间凡夫二乘人等,皆是从因业而获得果报;於业种成熟时而受果报,。若得悉地者,即成就令心清净,离诸妄想之相应果报;就能於因业果报,随汝自在,得以回转;想受报亦得,不想受报亦得也。
评论: 令心清净「一念不生」,离诸妄想之相应果报;就能於因业果报,随汝自在,得以回转,不必受果报;此非佛所说;如是之密宗上师,亦名:做白梦之愚痴凡夫。
3「心无自性故;远离於因果; 解脱於业生;生等同虚空 」:
依此「一念不生」,离诸妄想之觉知心,体无自性故;心无自性故能离於因果,能解脱於业报而自在往下一世受生;若成就令心清净,离诸妄想之相应果报;当业回心之无自性故,果因亦离,业生解脱,生如虚空者,若以此世间空,而回向此心之无自性,体既无相等于虚空无际;故所得之功德亦如虚空之广大也。
评论: 依此「一念不生」,离诸妄想之觉知心,体无自性故,能离於因果,能解脱於业报而自在往下一世受生。以如是觉知心无自性故,能离於因果「心无自性故;远离於因果」,非是佛所说,然觉知心与六尘万法相应,必受因果及苦乐报,唯在眠熟、正死位、闷绝、无想定、灭尽定之五位中,暂时不受苦乐果报。
因此;「大日伪经」以觉知心无自性故,能离於因果「心无自性故;远离於因果」之建立见,即是落入拨无因果之断灭见#(注3)。殊不知众生于三世所造之一切业种,皆由各自之如来藏的三种功能性(能藏、所藏、执藏)来收集一切善恶业种,等待业种之缘熟时,而於其五蕴之身心受苦报或乐报,业种非是由虚空所含藏,更非是觉知心所能控制其受报或不受报。
是故余节录《楞严经》 (卷8)之十习因(十种恶习所造之因),及六交报(十习因在六根上受苦报),之内容来奉劝诸位藏密行者,莫再执迷不悟下去,而去护持邪淫之藏密喇嘛上师,亦莫再相信金刚乘之即身成佛双身法。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