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31 | 障 难——菩提路上的试金石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31 | 障 难——菩提路上的试金石

 近来琅琊阁不断发帖怨恼同修会,扰攘一时,末学本不想去理会这些莫须有的事项搬弄,但想到这样会干扰到会里会外修学者的信心,故虽不才,也效仿菩萨的慈悲,分享拙见。

 

一、烦恼不可怕,烦恼是我们修行的动因,也是修行的功课

 

     末学觉得,事相上的怨恼,正是烦恼的显现,也是促使我们想要修行的动因。在菩萨道修学路上,在同事利行过程中,我们的性障习气常常会遇缘而现行,贪瞋痴慢疑会从我们的身口意中显现出来,这是很正常的。学佛,不就正是要修除这些性障烦恼而提升智慧吗?

 

     过去我们学佛总是没有功德受用,原因是不懂原理。但在正觉熏习如来藏法以后,我们能够心念日益清净、烦恼日复减少,是因为懂得如来藏含藏一切法种,而我们在各种境界中产生的烦恼,是自内杂染的种子遇缘起现行了。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要抓贼,抓自己心中的诸贼。

 

     要看清自己是否又被色尘所缚,还是被声尘牵引?自内是嗔心现起,还是慢心作祟?追本溯源后找出原因,如理作意来汰换,用忏悔、发愿、回向三妙宝来清净,用忆佛念来取代杂念,用求佛、随喜赞叹、布施等法来增益正念的力量,渐渐地就会有所转变。当然,因为我们的习气性障深重,不是一次两次就能降伏,所以要有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警醒与对治,终会将厚重的缠缚障盖修得淡薄。不知琅琊阁师兄有没有这样试过呢?

 

    其实我们是经过比对与较量,最终才选择到正觉学佛,是听闻如来藏法而深感认同。正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世尊所开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导师常说,如来藏本具足万法。我们要相信,即使再重的烦恼,只要我们心得决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坚持拜佛修定,不断看书熏习正知见,把性障看做恶贼,坚决不与之共存,一定在降伏烦恼上会有成果的。

 

 

二、佛法不是当照妖镜拿来照别人的,当性障习气现行时,不是对方有事,是我们自家出事了。

 

     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对待存在的,而意识心虚妄不实,是缘起缘灭的生灭法,千万不要堕于这生灭的怨恼境界里出不来。当烦恼显现时,正是我们历缘对境修除性障的机会,在与大家同事利行中,要把对方当作善知识,因为对方成就了我们能修除性障。如果不慎掉进境界中,就要检点自己,为何自己老是起烦恼,老是看人不顺眼?这一切都是自心现量,自己的现量境界为何这么烦恼重生,这么不清净?

 

      菩萨僧团是以菩萨性为第一,在同事利行中,能不断伏除性障,落实菩萨道的修法。但毕竟很多同修还不是三果人,也有很多只是断三缚结,还未薄贪嗔痴;何况每人都有各自的修学任务,有不同的执事、工作与家庭等,难免在事项上有顾护不到之处,肯定会有不足的地方。因为习气使然,说过做过的自己却浑然不觉,回家就安心睡觉,第二天又朝气蓬勃地来护法做义工了。

 

       相较于他们,你却在回家后,烦恼重生,总记得人家怎么不好,怎么恼害你。那岂不是你比他们的缠缚要重很多呢?因为他们只是习气,而你却是烦恼了,难道你还不知道警觉吗?如果别人伏除性障不得力,他的道业就会进展得慢,我们切不可觉得自己才有理,却牢牢住在自己的烦恼中。毕竟守护自身法藏清净,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三、不要遇小小障难就轻易离开道场,并否定大乘法、否定导师。

 

      如果烦恼深重,像普通人一样不平则鸣,随意于网络上广发怨恼,却妄谈证得禅定,懂得断结证果,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凡身心正常的人,是绝不会相信的,更遑论随其修学了。要了解是否能真正明心开悟,其实有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会里众多老师的证量,还有很多悟后不退的菩萨就知道,更何况导师?这些老师、菩萨的证量,琅琊阁都知道,真不是以琅琊阁几位上来网络辨正就成的哩。

 

      如果背弃修行的初衷,那还需要来修行么?诽谤三宝的后果都不知道了?没有想过留下来继续修学的吗?回想初心,又如何告慰自己?离开会里,又到哪里能了却烦恼?但怨恼要有底线,绝对不能谤三宝。

 

四、想求佛法真实义的大心佛子,都应该来正觉学法,好好读平实导师的书。

 

      平实导师所著的一百多本论著,都是导师以自心现量,依自证体验的自心流注,不像诸君是依收集资料后,再以意识思维而理解;然不解“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却敢拿出来与人争辩。末学虽然修为浅陋,却也懂得这个道理,琅琊阁等人,更应明白吧?何况我们每看完导师一本书,都觉得闻所未闻法,里面说事说理都很详实、圆融。凡法义辨正必引经据典,理事都非常精辟,常常叹为观止。这些在书里都随处可见,在外面,哪能找到这些书读?

 

       而在看导师的书,从看不懂到能懂,一直到能和导师相应,往往需要看二三遍,甚至更多遍的。至于书中的智慧,并不是外面大师或学人所诋毁的那样。其实我们努力做义工,主要在增广自己的心量,要去除自己的狭隘与瞋慢,希望与如来藏的无私无我相应。末学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做义工与提升智慧之间的微妙关系,那是自己心性上的改变,而能善待身边的有缘人,并非如释惟护所言,做义工是帮导师做事。莫非我所作善恶业,会变为别人如来藏中的法种?这样的看法,的确是贻笑大方啊。

 

      所以建议,所有想追求佛法真实义的有缘佛子,都应该来正觉学法,好好读读平实导师的书,方能贯穿人天善法和三乘菩提,达到知行合一的履践。

 

五、践踏导师的慈悲,染污的是自己

 

     来正觉修学正法,哪个不想尽快明心呢!谁不知道导师心地柔软,他会急您之所急,所以他内心的振奋和压力,就会自然流露。因为衡量佛法复兴的需要,难免有了一些"私情",受不住您对真实理的渴求,就用浅白的机锋帮您一把,让您如愿了。如愿之后就需要足够的福德,才能承载祂,并转依祂。至于不能转依成功,那就是福德的问题了。

 

      当我们在接引学员的时候,常常也无视于他们的接收能力,在一片真心下,就将大法一股脑儿的告诉他们。但因为他们承载不起,于是就吓跑了,更别说要感谢我们了。有些虽然留下来了,可是因为福德不够,最终也离开了。所以佛之明法,背俗向道,唯有缘者能得之,唯福德足够者能承载祂。

 

       对于这样一位慈悲的大善知识,我们心存感恩都来不及,何来怨恼?而从导师再再为弟子反噬的示现中,末学也渐渐体会到导师的慈悲,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正如末学当初看佛陀的对待提婆达多,也曾经产生疑惑。疑惑的是:为什么佛不以威神神通之力,制止提婆达多的恶行罪业,让所有四众弟子都明白,而不再被他所误导,反而以缓慢的方式,让他喧嚣许久?

 

       尔后末学终于明了,这正是世尊的慈悲,祂随缘教化众生,怎样能利益提婆达多和四众弟子,祂就怎样做。佛陀的境界,祂没有受委屈,也没有心不平,是末学看了愤愤不平,替佛陀感到委屈而已。

 

六、建议琅琊阁尽快对众忏悔,天天向 佛深切忏悔。

 

       求明心开悟,不是要个答案就行的,需要修行的过程;需要修集福德、修除性障,不然无福德无以承载这艘大法船,很容易就翻船了。无福德就无以行舟楫,如同行船没有水,又如行船没有桨一样。当烦恼出生,如不能安忍,顺着自己的烦恼与习气,不知警惕而加以止息,诽谤三宝的恶业,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成就。因缘果报还未兑现的时候,一切似乎风平浪静,浑然不觉;但当恶报现行之时,临时要忏悔是否来得及,都是未知数……

 

       读书识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所以不必道听途说,这里有完备的佛陀正法,静待有缘的您,能放下疑虑依教奉行。

 

——————————————————————

 

       以上所说的种种障难,只是菩提道上的诸多绊脚石,它们会因我们的性障厚重而时时出现。若能调伏并修除它,能让我们以更清晰、更坚定的信心持续走下去。其实它们同时也是试金石,是一体之两面,以之一试就能知道自己是否为大心菩萨……。

 

       值遇善知识应世弘法,是我们的福份,理应虔恭追求、精勤不辍,让未来世有更多的善知识欢喜回入娑婆,应世度众。要常自问,我们准备好了吗?而流浪在外的您,也准备好了吗?

 

 以上思维整理,与诸同修共勉…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