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41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7)1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41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7)

大风无言老师

第八节 再看愁困于事相中的琅琊阁

 事相中之正确建言,即为改善之


 退转的琅琊阁写手在事相上对正觉教团亦有许多指教,阁主则或仍对正觉的正法认同而不敢非议(但却将写手毁谤正法的言论贴上网,而未出面制止及更正)。然 平实导师已经指示:针对(琅琊阁)所提的事相上的事,由于所说都是由(会里面)退转的人转述出来的,98%不正确,所以我们不对事相上的事作回应,其余2%有正确性,我们看到了建言,将来就改善。所以我们只针对法义加以辨正,因为事相上的种种说法,多仅凭表相虚妄揣测,又传来传去多有渲染,再三辩解将会没完没了,无有定论。


 针对事相而无法平息自身忿懑的人,释惟护与琅琊阁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这些受到平实导师帮助而悟入,又由于性障的缘故无法转依所悟,反过来抨击 平实导师的人,他们受到相当的注目;然而透过这样的过程,正觉学子们之想法也会调整:大家会关心这正法的延续,胜过自身的修证进程,自己的心态会调整改变,也会思惟不应让自身的言行成为退转者抨击教团之理由。如此则自身于所执行的事务中,就会更踏实履践,查证事实禀告,免得累及法主;例如在文字编辑校对等工作上,就会更确实查证改正,消弭细微的过失,以免累及 法主;至于在管理制度上所呈现的种种问题、缺失,从上到下,也会尽出自己一分心力,调整改变修正使更臻完美,令差池变少,令法主可不再忧心。


 今日释惟护以表相出家人的身分,扮演了亲厚于世间凡夫出家人的角色,展现了对袈裟僧衣、二乘声闻僧心态的无比执取,他的执取(也同时是误解)可扩展到以为 金粟如来倒驾慈航示现为 维摩诘大士却必须要对凡夫僧(即任何表相僧人)恭敬礼拜,因为袈裟有如国旗1。琅琊阁(写手们)惯常推崇学术人的研究贡献,扮演了亲善世间凡夫学术人的角色,展现了世智聪辩、依文解义的执取,他们亦认为学术界中这些没有真正修行、遑论证果的研究者,都是文献学考据上的大师,具有真正学问,能如实胜解而注解《成唯识论》。吾人如今藉由他们如是僧俗所唱起的双簧,得以令正觉会众乃至未来际的学人,一举彻底将这两类人的心态看透,那就是二乘声闻者的心态、世智辩聪人的心态。正觉即使无法摄受这些世俗出家人、学术人,也可以令会众拣择及安忍于如是邪见者之破法音声,进而生起广大悲心;当忆起经典所说:“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2 让学子们痛下决心,自于 佛前发誓,要破尽一切邪见,及救护如是不解三宝真实义的可怜人,让正法更加巩固。


 又,从正觉退转者往往关切许多事相:会中的制度、师父 平实导师的领导风格、会众的心性、悟者的性障问题、学人对 平实导师的崇拜(退转之人对此尤为反感,因其本无敬顺善知识的念头)、种种传闻与流言蜚语等等。教团当遵照 平实导师所说,将这些抨击当作是建言而虚心接纳,只要是正确的,会里就去改善而无忌讳,让教团更加前进。然而师父 平实导师应将一如以往,继续授权各层级执事干部依制度自行执行职务,不加干预;实际而论,犹如 师父所说,唯有对法义的质疑处需要回应以正真讹,以及针对非常大的事相评论需要稍微介入说明以免误导学人外,其余则作建言处置,有则改之,令这些对 平实导师与教团事相上的抨击,成为复兴大乘佛法的养分;因为事务上之事都已依照制度分层负责,由诸干部们直接处理了。若建言表面看似良善,然包藏恶心而欲误导大众时,亦无须计较;以末法时代的五浊恶世中永远充满如是人;至于涉及毁谤,亦有其自心如来藏执行因果,这是法界的定则,实无庸挂怀。


       若执事者有私心,于正法僧团中必无可至于末法九千年;违戒者自有因果,法界中无有侥幸


 琅琊阁对正觉教团中有些证悟菩萨的行事作风深表不满,在此略加说明:菩萨最初证悟时通常唯断见惑,并非断尽烦恼障的现行,思惑仍存,遑论习气;证悟者尚且不必然有二果薄贪瞋痴的功德,须悟后转依真心于历缘对境中次第修除思惑乃得,如是正理 世尊于《首楞严经》已开示分明:“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初证悟者并非一时断尽我执,证悟者亦非皆已完全断除私心。从菩萨所证的解脱道来看,二果薄地(淡薄贪瞋痴)、三果离地(离欲界爱、离欲界生)、四果毕地(分段生死已毕),都非最初证悟明心时之必然极致。


 平实导师不是不知哪些菩萨行事中尚有私心,然因大乘见道并非等于断尽大乘异生性烦恼[编案:指真见道及相见道。要至见道通达位,方断尽大乘所断异生性而入初地],部分贤位菩萨还存有私心在所难免;且纵然执事因私心烦恼而于己之德业有所亏损,但是只要能依戒律及菩萨四摄法而知所忏悔,改善愆尤,即非不可摄受之人[编案:若违戒律及菩萨四摄法而未忏悔灭罪者自有其不可爱果报,上至亲教师都不免戒律院之处置];况若能顺利完成工作,仍是累积了福德,庶几于来世继续护法利生。若悟后心性一直难调伏者,必无能堪受末法九千年中环境之恶劣,迟早自必离此五浊人间;然在其离去之前,只要愿意为正法付出心力,尚可勉强任事,且毕竟无有毁谤第一义或造作三恶道果报之重大过失,善知识岂有不摄受彼等之理?因此 平实导师为正法久住之大业故,亦为摄受他们不退于菩萨道故,遂随顺因缘使之出任执事以培植福德,若有过失并愿包容而予羯磨灭罪。又学人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有不满而无法安忍者,亦可循会内投诉管道寻求解决。


    唯有正法长久住世,才是众生的今世利与后世利


 平实导师曾欲于2001年归隐田园,土地皆已购置预备;然而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为了正法得以久住,在亲教师会议中未曾获得准予退休的共识,终究毅然扛起弘扬如来藏正法的佛法志业。但是如来藏正法本就难信难解,何况是要在末法时期弘扬这无名相法如来藏,必然更是加倍艰难。就如同《佛藏经》中的“火城喻:譬如有一个充满火的大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城中火势猛烈,使得四个大门皆冒出火焰;有一个人背负着干草从这个城中经过,猛风吹着强烈的火焰能把人的身体都焚烧到爆裂开来,而这个人背着一担干草从一个城门进去,再由另一个城门出来,竟然能够让火焰不烧到草也不烧到他的身体;他从火城中出来时,就如同他尚未进火城之前的状况一样,没有丝毫差别。这样的人实在是非常稀有!然而,如来为众生演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使人得以信受及理解,却比这负草进出火城的人更加倍的稀有!而平实导师也正是在实行这样难得稀有之事。


 

 平实导师在不断遭受攻击诋毁之际,每晨上香供佛时,深切祈愿的唯有两件事情:一是复兴大乘佛教正法,二是愿“藏传佛教学人早日扬弃喇嘛教,回归三乘菩提法道。因此,平实导师不求余事,从来是以正法能否长久弘传以利益广大学人为主要考量,完全超越世俗思维(各种学说、思想、情势、环境、人我……)与执取,知悉唯有正法住世,众生才有今世后世的安乐与利益;所以在此前提下,希望一切欲学正法的贞实学人都能来正觉修学,接续过往护持正法的宿愿,亦得以于未来皆成为广大复兴佛法的种子;由此同见同行,行六和敬,调和鼎鼐3,令正法得以广布,进而使大乘佛法之真实意旨得以昌盛于世界寰宇,这才是 平实导师领秉 世尊教诲而慨然承担护持末法大业的大愿。是教团诸弟子们,自应与 师父同一心志,深思 如来深切付嘱,坚定地护持 法主弘护 世尊最后一分妙法!任他时局严厉迁变,吾等心志无退!有为者当如是!令我有诸方清净佛土可往,终不舍离 师父之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