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59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9)3

 

 释印顺批判大乘法,引诱信众失去归依三宝之戒体

 熏习了释印顺毁谤大乘法之邪见,所造成的影响未必会立时显现,心疑未决者往往可能潜藏长达数十年。尤其有些慢心炽盛的人,他本来敬仰 如来(然未满足十信位),但当他看到释印顺书中举了《阿含经》来作各种说明(扭曲)时,他便转由释印顺误会《阿含经》后的见解来看佛法;再看到释印顺批判大乘法,他便开始怀疑大乘,却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他对「如来常住」便会存疑:佛是永恒的吗?佛灭后是永远不再存在(灰飞烟灭),还是存在于一个难以理解的世界(三界外之涅槃界)11?释印顺错误的引导,可能让十信位不满足的人产生巨大怀疑及困扰,这「于如来大师有疑」的阴影从此无可排遣,致令学人无法取证初果(此疑是初果所应断的三缚结之一)12;即使有人后来获得善知识协助而知道了大乘实相密意,却可能于未来某个时节因缘,由于自身强烈慢心的生起,就会挟带着这潜藏于心中的疑惑而退转。
 当如是人带着释印顺对他的巨大影响时,他会对佛菩萨失去信心,他会认定他的疑惑无人可为他排解;若有任何人以掷筊来请示 佛世尊,都会变成他以为的「封建迷信」(琅琊阁引用他人语)13。则当年中国大师 玄奘菩萨解梦、占相、占卜、掷花圈求愿等行为,亦应是这类自以为是的人所不屑的。(玄奘菩萨当然比这些人更知道佛经的开示,所以从 奘菩萨的事迹就可以知道:佛弟子有疑本来就可以请示,唯应于清净道场等合宜的地方,至诚恭敬摄心恳祈佛菩萨为作方便。然一般人往往求于世俗利益,他的心念污浊不净,请示就无效果;若于不清净处请示,亦可能会招来鬼神冒充。又如琅琊阁由于谤法故,则会与魔眷属相应。玄奘菩萨清楚知道佛菩萨常住世间为有缘众生示现,所以佛子有事请示佛菩萨,本所诚然。琅琊阁既然不信,就只能带着种种疑惑去到未来世,因为他对如来的一切是坚持要亲眼看见才算;然善根微薄者,纵使有因缘能闻法也大都不在佛世,纵使值遇佛世,亦难以生起对如来真诚的仰信,以信根不具即无诚心的缘故。对琅琊阁来说可能只有即将成佛的 弥勒菩萨是他唯一的依止,这点他是勉强比那执意要遁入山洞的清辨论师要好些,但是清辨还知道不要随意毁谤大乘,这琅琊阁可就远远不如了。)因此,在印顺思想的强烈影响下,他再也无法以「归依佛」为中心,如来一切的胜德,他永远存疑(甚至否定),因为他只信受现前可以眼见的佛,不信已经方便示现入涅槃的佛。
 这些受到释印顺影响的人,会进一步认为只要透过文字阅读及略加思索、查阅相关的名相解释,就可理解佛法第一义;因此有人推崇学术界整理文献、背景资料、提供名相解释工具书的贡献,甚至认定某些学术界的学者才是真正的大师。如是人认为世出世间的佛法和世间法的知识并无太大差异,所谓大乘般若智慧也如同世间知识一般(虽非无足轻重,然已无渴仰之情。因此当善知识教导令他知道密意后,若之前又未对无相拜佛下过功夫者,无有动中未到地定则难以降伏其心,心中不得决定则无法转依,自然容易生起退心)。又既然他可从电子佛典上读到大乘经,就更难珍惜大乘法(对他而言,认为佛法都可透过言语思惟理解,这样即绰绰有余。如果这种人来到了正法道场修学,由于魔王及其眷属非常喜欢这种自大憍慢之辈,当然会来守护他以扰乱正法道场)14,于是他无法真正生起对佛法第一义谛的渴仰之心(因此要如是人努力积极培植福德亦难有可能)。有人则更随意否定大乘经典非 佛所说(他心中再无所谓谤法之心理负担),至此,这「归依法」亦荡然无存;虽有疑惑不解,他却会认为这时才是他此生(在佛法上)最清醒的时刻吧?
 如是受到释印顺影响的人,既然对 如来尚有满腔疑窦,自不会恭敬于他所遇到的善知识。他会想:「善知识跟我一样,都还只是个人啊(不会飞天、也不能遁地),他会讲话我也会讲话,他会中文我也会中文,他能作什么,我当然也都可以啊!我为什么要跟他学?」若他还在善知识座下,那只是因为他暂时无处可去,而且他还颇为自得可藏匿在此而继续「订正」善知识的错误(教导善知识?),如是自慢者并不觉得善知识有何证量,并不相信善知识所说、所写就是善知识自身证量的体现。在他的眼中,善知识与凡夫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界限可说;而且很快地他会认定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自我膨胀。即使他嘴巴说「我没有证果」,然这同时隐含表示:我都没有证果,你们当然也不可能证果),如是弃舍了「归依大乘贤圣僧」。(如是俗人无法以智慧度得,也许只有用神通的善知识才能摄受他。)
 而且,他于千佛所制定的菩萨戒也不再信受持守(反而多所攻讦),犯重戒都成为家常便饭,如是「归依戒」荡然无存;于他心中再无「四不坏信」立足之地。如是人纵然再过无数劫后得以值遇如来,也还是会和经典说的苦岸比丘一样,从三恶道中久劫出离以后来到人间,已经奉侍过九十九亿尊佛修学之后,至今仍不得顺忍,五蕴身心永在剧苦此岸而难可脱离(这些人却会去找跟他心性相合的恶知识取暖,然后互相标榜)。
 造谣操守疑虑?最后的操作?
 在缺乏四不坏信的情况下,退转者会公开否定善知识说的佛法第一义谛,甚至口出粗鄙言语(他不觉得有何大不了),他更不认为这有毁谤大乘圣僧,他总想自己的师父 平实导师只是位平常人,所以他以更激烈的举止言语来攻击正觉都有可能,甚至「造谣」。这样的发展确实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因为世上一般有人格者都不会如此,何况这些退转者还自称是学佛人,理应多少顾念 师父教导的情分,有何深仇大恨以至于造谣诬谤(散播不实言论)?然2003年之退转者中确实有人这样作过,后因指涉之事情虚妄不实而只能以「这不可说、不可说」带过,终究没有造出一句具体的谣言。
 如今琅琊阁也在网络上散播无根毁谤 平实师父与会里资深亲教师、资深行政干部等操守有问题的流言。当琅琊阁从法义及事相抨击都无法扳倒正觉教团时,转来操作「爆料」人格与操守的问题。(事相上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临时起意而来怒骂几句,但这伤害力道太小,所以琅琊阁改采以人格操守问题来操作,这些即佛法所说的「无根毁谤」;即使是有所依据的影射亦非真实,以实质非是如此故,都还是「无根毁谤」;纵使其中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琅琊阁认为的「有根据」者,这仍然成就「有根」之造谣毁谤的严重罪业;而倘若真有其所指控之事,琅琊阁余党尚在正觉教团者自应向戒律院检举,以助犯戒者灭罪才是。)
 从目前琅琊阁网站上的贴文可知这些所谓的爆料都是子虚乌有,此由爆料者都不敢具名(都以一个又一个的「路人」为名),即知皆是造谣。然可能有人这么说:「这些爆料的人不想曝光啊,所以他们不要具名。」然如果真有其人,他们早就应该离开正觉了。为什么呢?大家想想,他们既然不信 平实导师所说的法,反而相信琅琊阁所说无误,那他们本应离开正觉,去找琅琊阁写手重新拜师求法才是,为何死守在正觉教团而不肯离去?又从他们的「爆料」可知这些人极度厌恶 平实导师,或质疑会中某些人的操守(他们却不肯向戒律院举发,反而来向琅琊阁举报以主持公道?当知会里依戒律举发违戒者的这个制度,是对大众一体同仁的,从亲教师到学员都是平等的,为何如是人不肯依循制度来举报?),因此他们的感受应该是对正觉「法也不信,人也不信」;那又为何要留在正觉继续听课?跟着他们不信的「人」来学习他们认为有错的「法」(当他们自觉「法」有错,就已「无法」可学),这是什么逻辑?可知这无有任何合理性,除了有意捏造而无其他可能(至于琅琊阁余党还留在正觉教团者,那是他们被无明遮障而自愿造作具足根本、方便、成已的两舌、妄语以成就「破和合之任务」;此中,一是本来为魔眷属,二是受魔眷属所蛊惑者,实在让人怜悯)。
 纵使琅琊阁强辩说:「没有啊!这(爆料)都是真的。」然而倘若真有如是爆料者,以琅琊阁「瞋恨」自己的师父到有如「寇雠」的地步,怎肯放过这天赐的良机?必然公开一切具体之人证、事证、物证等以令正觉教团「垮台」;故必动之以「情」、说之以「理」、兼以「利」诱,「迫使」这群提供讯息给琅琊阁之爆料者于大众前公开亲身经历,以「狠狠地攻击」正觉教团,令正觉就此消失,这不就遂了琅琊阁的心愿?然而呢,这事有发生过吗?可能发生吗?从搬弄流言至今,过了这么久,各种光怪陆离的毁谤正觉人「操守」事例的爆料者,都没有一个谁肯提供真实身分(琅琊阁这群人全无法治观念,现代人讲求证据、表白身分,琅琊阁却可以这样随意捏造假事实毁损他人名誉,当然对毁谤三宝自是毫无所谓);这样外界旁观者也会看不下去吧!只会觉得这无非都是琅琊阁这群人自己在「装神弄鬼」吧!
 如果琅琊阁坚持说:「我没有乱说,真的确有其人,这些有关『操守』内幕的爆料者太多了,他们会在『适当的时机』出来具名说明事情的真相。」那既然琅琊阁朝思暮想的无非是毁坏正觉,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时机(何必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