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59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9)5

  琅琊阁利用《成唯识论》为工具,依文解义攻讦大乘

 玄奘菩萨更在《成唯识论》举出 弥勒菩萨宣演「大乘是佛说」的正义,破斥古时像琅琊阁这样恣意妄为毁谤(一部、多部)「大乘经不是佛说」之人;琅琊阁诸人于此,唯能拱起身子缩进象牙塔中来个充耳不闻。琅琊阁既然所思所想都与 玄奘菩萨南辕北辙,必然不肯信受 玄奘菩萨所造的《成唯识论》;那他采取《成唯识论》来作辨正的真正理由,只是因为《成唯识论》广博艰深,让他反而生起强烈的慢心,以为给了他扭曲法义的良机(以为大家和他一样都读不懂。被魔或魔民所利用者总认为一切作为都是他自己真正的决定,从不相信他只是受控下的一个不起眼的棋子)。因此他从未看完与看懂这巨论(如果不信受如来藏八识论正法,再送他无数劫的生命,也不可能看懂),就依释印顺之说来鄙夷《楞伽经》仅是糅杂两种体系思想的后期佛法著作(毁谤为非 佛所说),以此攻讦师父 平实导师阐释《楞伽经》的正说;可他却从没想过要查证《成唯识论》和《述记》是否有引用他所毁谤的《楞伽经》。
《成唯识论》引《入楞伽经》三颂作证唯识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推崇《入楞伽经》,三次以《入楞伽经》的伽陀(偈颂)来证明唯识正理 19。玄奘菩萨更在为大众弟子讲授《成唯识论》时,不断提及《入楞伽经》,于是窥基菩萨在《述记》中记录了高达49次的「楞伽(楞迦)」(《楞伽经》),此数量仅次于「瑜伽」390次(系指《瑜伽师地论》)、「深密」58次(《解深密经》),多于「缘起」41次(此次数特别指《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系已扣除其他含义者),这代表了 玄奘菩萨对《楞伽经》的重视。
 因此当今天这群违背 玄奘菩萨旨意的琅琊阁们拿着拥护《楞伽经》的《成唯识论》,却又指称《楞伽经》非 佛所说,这真令人无言。即使再无智之人也知道举证时,好歹也要找部不会令自己掌嘴的经论吧!(掌到牙齿掉落满地?) 
 法主 平实导师在 玄奘菩萨过后一千多年振衰起敝,一样重视《楞伽经》,又著述《楞伽经详解》阐扬唯识。然而琅琊阁却高举 玄奘菩萨的著作《成唯识论》来攻讦 平实导师,浑然不知自身才是 玄奘菩萨所痛斥的对象;以《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话套在今日,「毁谤大乘圣教」的「琅琊阁」即是被 玄奘菩萨视为「脚下无足轻重的泥土」20;人之无智,何以至此?
 真如无为法性—第八识真如心所显的法性
 琅琊阁虽以《成唯识论》立论,事实上他并不了解(也不理会)论主 玄奘菩萨所说之意,皆自行依文解义(琅琊阁眼中只能看得到他喜欢的句子、字眼,再加以依文解义、断句取义),这便导致了他大胆创造佛法:「琅琊阁真如」(或「2020年琅琊阁真如」,以别于佛法之真如。下说同)。他认为大乘佛法的「亲证真如」不是证得大乘宗门所说的「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而是亲证「琅琊阁真如—真如无为法性」,如是悍然背离中国禅宗宗旨。然而当他们否定第八识是证悟标的时,又何处去证得真如法性?《成唯识论》中已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21 说真如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如如法性,除了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以外,没有别的法性可以说是真如了。[编案:「真如」在圣教中有时是指第八识真实如如的法性,有时则是指称第八识心体,须视义理而定。]
 琅琊阁设定「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22 的大前提,这与公元2003年退转者之主张是相同的,这都必然导致他们各自主张的「真如」严重违背佛法。公元2003年正觉讲堂退转者认为他们没有说「真如」是「第九识」,然而他们却主张:「真如出生了阿赖耶识,是故真如与阿赖耶识非一亦非异,同是第八识心。」23 法主 平实导师即斥责说:「譬如阿赖耶识为体,出生七转识之后,即名阿赖耶识为第八识,不得言阿赖耶识与七转识同是第一识、或同是第七识也!阿赖耶识虽与七转识非一亦非异,然而仍是第八识名,不得因非一非异故便言八识心王唯是一识也!是故阿赖耶识若以真如为体者,则真如必定是第九识,不可强词夺理,言自己未曾说真如是第九识,便不是第九识;……。」24「同理,真如为体而出生阿赖耶识者,即不得谓真如是第八识也,必须言真如是第九识也!则违《起信论》之言,……。」25 因此无论2003年退转者是否有说真如是第九识,他们提出的理由都足以说明「2003年退转者所说真如」是自创了第九识心体,因此被法主 平实导师以「八、九识并存之过失」一文(〈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所破。

 

 

 2020年琅琊阁真如一样须找个第九识来安立
 世智聪辩的琅琊阁以为不要犯上2003年退转者的错误,即可附会《成唯识论》所说的真如来指责 法主;因此琅琊阁等人不再主张「琅琊阁真如」可出生阿赖耶识,而将「琅琊阁真如」说为仅是无为法性 26。然琅琊阁所说的前提犹然是「一切心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心体)都是生灭法(生灭心)」,又无法交代到底第八识如何出生,又将如何灭坏;而且这必然牴触大乘经典所说的实相心常而不灭的过失。

 

 

 

 而且,琅琊阁同意「琅琊阁真如」是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所说的「识之实性」、「所显法」、「心空理所显」、「假施设名」时,这都代表了「琅琊阁真如」是「依附于识之所有,是识的真实如如法性,是识所显示之法,是依心识之真实大乘空理而显示之法,是依识来方便施设这法性之名字」,这全都说明了「必须有个心识是真实、如如的常住法」,而这与琅琊阁所谓八个识都是生灭法的主张相违,于是就成为学术界所指责的「自律背反」,自己掌嘴。

 

  但既然琅琊阁认定「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心」(作为大前提),以「琅琊阁真如」为真实如如之法,则「琅琊阁真如」就应能出生第八阿赖耶识,也必然「琅琊阁真如能离于一切法与第八识(琅琊阁说非真如心故)而独存」,自然也应能离于三界一切法而存在,如入灭阿罗汉的异熟识独处于无余涅槃;然「琅琊阁真如」实不能,于是琅琊阁成为心外求法(因为法界并无第八识之外的第九识)。不能强词夺理说他没说过这「琅琊阁真如」可离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这「琅琊阁真如」既然是真实法就必定可离于一切生灭法而存在故,琅琊阁说第八阿赖耶识是生灭法故,则「琅琊阁真如」必可离一切法及第八识(琅琊阁说非真如心体故)而存在故!因此无论琅琊阁主张他说的「琅琊阁真如」是「可离」还是「不可离」于「八识、一切法」而存在,这「琅琊阁真如」还是必须可以「离于一切生灭心体、一切法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