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破斥琅琊阁 |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59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9)6 |
意谓「真如无为法性」本无可依附于生灭心识而说有真实、如如之法性,否则所依之心识灭了,「真如」岂不也跟着灭了,如此根本不能成立他的「琅琊阁真如」;因为这真如法性是显示出这心体的真实性,而唯有常住心识方有真实性,生灭法尽皆虚妄何有真实性可说;法理如是,无论如何强词夺理都没有用!琅琊阁坚持的「2020年琅琊阁真如没有离开第八识(与一切法)而存在」27,和公元2003年退转者想要坚持「2003年退转者说的真如不是第九识」是一样的心态,然结果还是「2020年琅琊阁真如就是必须能离开第八识(与一切法)而存在」、「2003年退转者说的真如就是第九识」,都证明两者纯然都是抗拒大乘佛法正理的虚妄想。
注: 1.《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大正藏》册24,页1014,中29-下4。
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正藏》册16,页512,中6-8。
3.《大乘入楞伽经》卷5:「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正藏》册16,页621,下1-3。
4.《入楞伽经》卷7:「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大正藏》册16,页556,中29-下3。
5. 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楞伽经》、《起信论》都是后期糅杂如来藏与唯识两个体系的经典。」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345329(撷取日期:2020/9/29)
6.《佛藏经》卷中〈净戒品之余〉,《大正藏》册15,页789,下28-页790,上2。
7.琅琊阁,〈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39467(撷取日期:2020/10/12)
8.琅琊阁在〈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以粗鄙的言语攻击曾是自己老师的 平实导师:「这些学者大师对《成论》的考证已经颇为详尽,而且看来正觉内部有人去阅读参考,只是似乎萧导师既读不懂,也不屑一读。」、「萧导师为什么读不懂、读不下去学者注解的《成论》?」而琅琊阁是以会外没有实证(亦无真实修行)之作学问心态者作为景仰的「学者大师」。
9.琅琊阁,〈琅琊随笔(52):萧导师私人财产「正智出版社」使用公家资源是否犯不可悔的「偷盗戒」?〉:「为什么《识蕴真义》和《灯影》这类自我辩护的、无商业价值的书可以放在网络上随意浏览?」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5303050(撷取日期:2020/9/21)
10.《成唯识论》卷2:「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麁故。」《大正藏》册31,页7,中26-29。
11.琅琊阁,〈《我的菩提路》(五之五):张志成—萧平实的「第八识如来藏」是阿含经破斥的「第六见处」〉:【「无余涅槃不可记说」—因为它不可思议,你无法安立它是如何如何的,无法形容描绘它。】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4174803(撷取日期:2020/12/10)
12.《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4:「疑结者,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大正藏》册31,页677,上2-5。
13.琅琊阁,〈琅琊随笔》(52):萧导师私人财产「正智出版社」使用公家资源是否犯不可悔的「偷盗戒」?〉:「正信佛子,如果一个自称佛教组织,内部事务整日采取掷杯等封建迷信行为,动辄诉诸鬼神,那么你应当知道这是一个不正当组织,应当及时远离。因为佛经中,佛明确禁止此类行为。」(撷取日期:2020/9/2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5303050
1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2:「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心魔,自憍慢故。……天魔,起憍慢放逸故。……应作方便,速远离之。」《大正藏》册9,页663,上6-13。
15.《成唯识论》卷3:「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大正藏》册31,页14,下25-页15,上14。
16.《元亨释书》卷1:【释道昭,……到长安谒三藏玄奘,……加意诱诲,又告曰:「我往西天,食绝,路又无人家,殆入死地。偶一沙门以梨子与我,我啖之,气力复生,渐达竺土。其沙门者汝前身也,故吾怜汝耳。」一日藏语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其旨微妙,汝承此法可传东徼。」昭欣惬修习,早得悟解。又指见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业成辞藏,藏以佛舍利经论及相宗章疏付之。】《大藏经补编》册32,页173,下4-15。
17.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道昭】:「(人名)日本人,入唐谒玄奘三藏,三藏加意教诲。告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汝可承此法传于东土。昭喜修习,早得悟解。又指令见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满委曲开示,且付以楞伽经。业成,辞三藏,三藏以佛舍利经论及相宗之章疏付之。昭归,盛弘相宗,日本始闻唯识之旨。寿七十二寂。遗命荼毘,日本火葬自昭始。」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9%81%93%E6%98%AD&selecthistory=
18.《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9:【秋九月二十日,法师请入少林寺翻译。表曰:「沙门玄奘言……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窃承此州嵩高少室,……其间复有少林伽蓝、闲居寺等,……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经之处也,实可依归,以修禅观。……」帝览表不许。】《大正藏》册50,页273,中16-页274,上23。
19.这是以足本的《入楞伽经》来说。《成唯识论》中的这些偈颂是 玄奘大师重译的。
20.《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法师报曰:「此有《瑜伽论》不?」毱多曰:「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法师初深敬之,及闻此言,视之犹土。】《大正藏》册50,页226,下22-25。
21.《成唯识论》卷10:「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大正藏》册31,页59,上15-16。
22.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无余涅槃时,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此时唯有真如无为法。正觉说:「无余涅槃时,还有阿赖耶识心体独存」,是违背经论的说法。既然无余涅槃阿赖耶识也永灭尽,所以第八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https://langyage.org/2020/3142(撷取日期:2020/10/26)
23.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彼等既已倡言:「真如为体,阿赖耶识为真如之用,是故非一亦非异,同是第八识心。」此说绝对不通!详见《学佛之心态》附录四:《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长文,便知其过无量无边,非唯一端也!】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3年初版。
24.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
25.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
26.琅琊阁,〈《我的菩提路》(五之十):张志成—《成唯识论》中「自体」、「自性」的定义以及萧平实独家发明的「一心开二门」〉:【「真如」是无为法,无法出生有为色、心诸法,而有为的心法、色法是由同是生灭有为法的种子现行而生起的。有为法生有为法、真如是不变易的无为法,不生他法。】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5290134(撷取日期:2020/12/15)
27.琅琊阁,〈《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张志成—萧平实的「第八识如来藏」理论是《成唯识论》所破斥的「我见」与「法执」〉:【至于第五类「真如无为法」,是前九十四种有为法的「真实本性」,是由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一种恒常不变、湛然常住的「二无我法性」。……这个真实性不能离开生灭的现象有为法存在,如果离开「识」是无法现证它的—所以说「不离识」,以此成立「唯识」,以此说「真如(无为)是(有为)的识之(真)实性」。】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7552650(撷取日期:2021/1/10)
28.琅琊阁,〈文章转载:依《瑜伽师地论》彻底辨析萧平实错解真如之谬,确证萧平实根本未证真如〉:【此论中弥勒菩萨明确开示,「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凈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故此,真如并非是萧平实之邪见邪说的所谓「唯独阿赖耶识能够显示真如性」,而是【一切】【染净法中】皆能显示真如性,如此方得名为【如所有性】。】(撷取日期:2020/10/19)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1647894[编案:若果真如此,则 佛世尊就不需施设三性中之遍计所执性了。实则「如所有性」为「一切染净法皆直接间接由真如心出生,不能离于真如心而存在」之义;琅琊阁等人不明此义,误会一切剎那生灭变异之有为法,自体皆具真实如如之真如无为法性;殊不知真如唯是第八识之自体性,只是要藉诸法而显,非是一切法本身具真如性,非是一切有为生灭法本身具有真如性。]
29.释印顺,《空之探究》:【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而有的……。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有灭相,这灭相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却不是常住的。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六版,页172-173。 恭录自《正觉电子报》第154期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