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破斥琅琊阁 |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71 | 诊脉释惟护、琅琊阁:莫依二乘律,评价菩萨僧(下) |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71 | 诊脉释惟护、琅琊阁:莫依二乘律,评价菩萨僧(下)释惟护的第二处质疑——“正觉同修会通讯三皈依不如法”。最大的落处在于不解大乘律以及菩萨戒之精神,以二乘律的规范和准则评价大乘道场中的种种事相(譬如三皈五戒的传授等等)。 然而释惟护当知,佛世以来,大乘菩萨僧团一直依止的是菩萨戒,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因为只有一世受,不能成佛,因而不受二乘声闻戒之约束。在大乘道场中,声闻戒只是作为在道场中安居的个人生活规范,说的白一点,就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可以用来约束其他菩萨。 兹举经文为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八六:“又诸菩萨所有净戒,普能安立无量有情令住净戒,是故菩萨安住大乘所得净戒量无边际,声闻、独觉所不能及,普胜声闻、独觉净戒。又满慈子!诸菩萨名普胜一切声闻、独觉,修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由上述圣教可知,菩萨安住的大乘所得净戒,远远超胜于声闻、独觉净戒,所以不应该以二乘之声闻律来评价大乘菩萨的行仪。何况如今释惟护连声闻戒都没受持好,以谤菩萨僧及正法,亦谤所受菩萨戒之传戒师故,声闻戒之戒体不存,遑论菩萨戒。 释惟护举《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质疑正觉之通讯三皈依不如法,然它是二乘律之经典,其约束之对象为二乘出家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浏览此律典,只出现“比丘、沙弥”这样的名词,并未出现菩萨、大乘之类名词;亦因维基文库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将此律列为大小乘释律部,其中大乘律在前,小乘律在后排列,此律排在所有律之最末,在其它藏经中也有将其划分在二乘律,是故,此《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无论是依大乘菩萨智慧来判,还是依世俗学术研究角度来判,皆属二乘律。是故不应以此律来评价菩萨,来质疑同修会之通讯三皈依不如法。 我们再举一真实典故,各位看官即能更深入地了解佛陀之态度——不许二乘人(亦包含二乘之证果圣人)依二乘律评价大乘菩萨。 佛世时,文殊师利菩萨结夏安居三个月,分在三处王宫为宫女说法。解夏的时候,文殊回到道场,头陀第一的大迦叶问:“这结夏安居没看到你,你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说:“我三处王宫中为宫女说法。”大迦叶拿起楗椎、云板,想要集众,要把文殊赶出道场去;才刚举起楗椎来,遍满十方世界都有文殊菩萨,也都有一个大迦叶拿着楗椎与云板站在文殊面前;那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佛陀就说了一句话:“汝欲摈哪个文殊?”你想要赶走哪个文殊师利呢? 佛陀的表达已经很清楚了,祂是认同文殊师利菩萨的。佛世时,文殊菩萨是古佛再来,以其无尽的慈悲与愿力,示现应身,以血肉之躯住世,帮助 释迦世尊弘护正法,可尚有声闻僧大迦叶质疑其戒行不清净,还想要赶 文殊菩萨出僧团;今有释惟护质疑 平实导师传授三皈五戒不如法,各位看官就不要感到惊奇啦,因为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不解大乘律仪菩萨净戒者大有人在。 佛陀在经中和律中并未讲到过通讯三皈依,因为彼时科技不发达,佛陀之天眼虽可预见未来无数劫之事,虽可预见未来世之科技文明等,却不宜为众生宣说,因为众生不见,难以相信。不过不曾讲到通讯三皈依并不代表就不如法,譬如 佛陀也未曾讲过透过网络、电视等弘法,而现在所有大小法师、居士几乎都有用到网络弘法,释惟护亦在此数,否则,您诸多质疑之文章要发表到哪里呢? 各位看官亦当知,佛陀不在世时,一定会派大菩萨来住持正法,此一菩萨即是来担当“法主”一职,譬如历史上的 玄奘、百丈怀海、沩山灵佑、克勤圆悟、大慧宗皋、笃补巴等,这些菩萨一定会不违佛戒,却灵活地顺应时节因缘来弘法利生。譬如 佛在世时,比丘、比丘尼都是托钵行乞的,也居无定所,常常是走到哪里就在树下坐下来过夜了;而佛法传到中国,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百丈清规,出家人开始自耕自食,而且可以有寺院财产等等,这在佛世是没有的,也是违背戒律的,但为了适应中国的状况不同而有所改变。禅宗的丛林往往建在山上,若是托钵乞食,上山下山,一天的光景就过去了,要如何修行、利益众生呢? 然而这些改变并不违反菩萨戒,反而更能够自利利他;通讯三皈也是如此,可以利益广大的大陆学子,使他们能够皈依了义正法,由圣位菩萨 平实导师来作证明皈依和尚,亦可激励他们勇于护法、积极学法,早日荷担起如来的家业。
无论是在台湾讲堂所受的三皈依戒,还是大陆地区的通讯三皈依,最主要的是要能获得戒体,获得清净的大乘三皈依戒体。那如何能获得清净三皈依的戒体呢?我们来看圣教开示: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 想要清净自己的三皈依,要具足四个条件:(1)信因,简单的来说就是相信一切法必有其因,譬如贫穷有贫穷的因,智慧有智慧的因;生而为人有生而为人的因,堕落三恶道有堕落三恶道的因等等。(2)信果,简单的来说就是相信一切法皆有果,譬如护持正法有护持正法的善净果,毁谤正法有毁谤正法的不可爱的恶果;多闻有多闻的果,寡慧有寡慧的果等等。(3)信谛,这个“信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定要在“信因”、“信果”的前提下,才会“信谛”,相信二乘的四圣谛,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必定真实有,相信有“真实如来藏”。(4)信得道,即相信有得道的人,也必定有令人证道的法门。佛说要具足这四点,才是清净的三皈依。 显然,平实导师具足这四点,所以祂老人家是具有清净的三皈依戒体的;另外在正觉,学员或可以通过 平实导师的著作,例如《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等,或可以通过亲教师们的教导,先建立起上述正确知见,再自愿地、欢喜地来受大乘法中的三皈五戒,自然会有清净的大乘三皈戒体,不归依小乘的声闻僧,功德殊胜。 综上所述,释惟护对正觉同修会“三皈依”的诸多质疑皆不成立。 探究释惟护质疑背后的心态,正是“僧衣崇拜”之凡夫心态,然“僧衣崇拜”之心态万万要不得,一定会大失法益,兹举德光论师之公案,供各位看官思维——“僧衣崇拜”之危害。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中印度秣底补罗国,有一德光论师,是小乘行者,当时有一天军阿罗汉,他有神通,可以往来兜率陀天,觐见弥勒菩萨。德光论师请天军阿罗汉帮忙,三次到兜率陀天,看见弥勒菩萨头戴天冠,身佩珠宝璎珞,未披僧衣,不具出家表相,遂不肯礼拜,自然得不到弥勒菩萨为其开示。 各位看官,我们想一想:一生能三次见到妙觉菩萨,是多么稀有难得;然而见到一生补处菩萨,连个“断我见”的初果都没捞到,是何等悲哀,这都是“僧衣崇拜”之危害,不可不慎啊! 最后,祈愿释惟护等,能早日摒弃“僧衣崇拜”之凡夫心态,亦能早日忏悔诽谤正法、诽谤 平实导师之恶业,效法 世亲菩萨,改往修来,努力护持正法。若如此,相信您等亦会得到诸佛菩萨、平实导师之慈光加披,亦能早日成为名副其实之出家“僧宝”。(本文完)
转自:照世明灯 https://plhg6816.pixnet.net/blog/post/32051935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