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评论南传佛教上座部及印顺法师 |
台湾印顺门徒玄奘大学教授释昭慧月薪十四万,发起拒领政府普发现金 |
近日,台湾政府决定还税于民和刺激消费,拟全民发放台币一万元。 印顺门徒,玄奘大学比丘尼昭慧教授高调号召全民拒绝领取普发现金,引发社会热议。 以下引文: 释昭慧倡议拒领普发1万 他质疑:做得到拒绝信众善款才令人敬佩 记者郭运兴/台北报导 玄奘大学宗教系教授释昭慧发起「拒领普发1万」运动,今(19日)拜会行政院长卓荣泰,更强调「普发现金有太多是认知作战,把大家拖到更深的共业中,仇恨值一直飙升」。对此,中华民国运彩经销商公会理事长何昱奇直言,若真要展现大爱,能否拒绝接受信众的供养与善款?能否对社会说「我们的资源足够,请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令人敬佩的胸襟,若一昧用清高理想,规范社会底层的选择,反而伤害了广大民众。 针对卓荣泰院长回应释昭慧法师「拒领普发现金」的呼吁,何昱奇表示,自己有一些不同的观点。首先,法师建议民众不去领这笔一万元,确实是出自一种「舍己为人丶留在国库」的美意。 何昱奇质疑,但问题是,法师若真要展现大爱,他更佩服的是「能否拒绝接受信众的供养与善款」?能否对社会说「我们的资源已经足够,请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真正令人敬佩的胸襟。 何昱奇表示,因为现实是,士农工商的劳动阶层,每天为了食衣住行与家庭经济打拚,才是社会的真实底层,他们领取这一万元,是对长期税收与劳动的补偿,不该被视为「国库的小偷」,而法师不用操心柴米油盐,自有信徒供养,才会对这笔钱抱持超然态度。 何昱奇提到,自己十年前与法师同场参与过公听会,当时他们推动境外讯号纳入运动彩券,让运动产业有更大发展空间,但却因为法师反对而被挡下,若当年能顺利推动,今天台湾的运动发展基金可能早已突破每年250亿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社会效益,这正是理想凌驾於民生现实所造成的损失。 最後,何昱奇强调,所以自己想提醒,法师修持信仰本无可厚非,但若一昧用清高理想,去规范社会底层的生活选择,反而可能伤害了广大民众,国家千秋大业,需要务实丶需要兼顾弱势,而不是单一价值的抽离视角。 原文网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919/3036496.htm#ettoday 节录另外一篇相关文章: 14万月薪全捐「日常开销怎办」 释昭慧一口气全说了! 记者曾羿翔/综合报导 玄奘大学宗教系教授释昭慧近日呼吁民众「自行选择拒领普发一万元」,引发社会热议。她随後透露,自己身为大学教师兼主管,月薪约14万元,已全数捐回学校,希望协助弱势学生。此举虽获部分网友赞赏,但也引来外界质疑,她的日常生活开销究竟如何维持,释昭慧23日也发文给出解答。 台湾运彩经销商职业工会理事长何昱奇23日表示,既然释昭慧把薪资全数捐出,社会自然会好奇她的日常开支从何而来。释昭慧在脸书发文公开解答,「以前学校没有面对少子化问题,我的生活又非常简单,每年都有丰沛的年终奖金,再加上我於各处演讲丶主持会议以及发表论文,也都会收到主办单位致赠的出席费或稿费」。 原文网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924/3038842.htm#ettoday 版按: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在穷困潦倒的生涯中,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於诗歌中,曾经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大乘菩萨,僧俗二众的修行,功课後常常是功德回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印顺一派是不一样的! 因为信奉六识论邪见,对於世尊亲自开示的法界中存有真实不灭的真如心是完全否认的。公开叫板於 释迦牟尼佛,叫板於 阿弥陀佛,既不承认有佛世尊的亲自示现,更不承认有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承认法界中的因果定律是真实不虚的。那你混进佛门丶穿上这身大领衣,居心何在? 三乘经典中凡是与印顺导师思想相抵触的,都被他认定为伪经,然後再默许弟子为自己立传,书名—《看见佛陀在人间》,暗暗自诩为 佛陀。 这是怎样胆大包天的行为! 所以,但凡世间人还保留有过去生以来存有的对於出家众的既有印像,都会觉得印顺一派的作风可以形容为「很奇怪」,常常要跟百姓丶辛苦的劳工大众的利益相左。前有慈济内湖园区案,今有盗窃画家版权案和发起拒领普发案,每一桩都没有履践大乘菩萨以利益众生为本怀的行旨。那麽印顺一派,究竟以何为本怀,民众自有答案。 昭慧法师给人印像:淡薄物欲、非常洒脱。先不谈出家众可否领取薪资这件事情,回头且看2015年的照片: 图示:2015年,释昭慧因为慈济内湖园区开发案上电视节目,被人拍到搭乘宾士。 彼时正进行着慈济内湖园区案的媒体访谈。引文:日前所搭乘的奔驰E系列,在搭宾士上节目遭抨击後,她立刻改为Daihatsu Terios,并亲自驾驶,该车价约在80万元,跟奔驰E系列要价300万起跳,称得上经济实惠。(出处: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858355) 有人说出家比工程师好赚。昭慧教授事解后释为搭乘信众汽车。 在通膨的年代,当许多人还在为百元便当比价的时候,出入星巴克、高档素食餐厅也许已然成了很多出家人的常态。除了让人想到杜甫名句之外,也不禁令人联想到释永信等所谓僧人,居然都过着极为豪奢的生活。世风日下,禅门祖师曾经身着百衲衣,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时至今日,出家人既无(禅)「法」传於信众,甚至连基本的清修都做不到。 出家,从穿上这身大领衣开始,便是蒙受世尊的福泽,是本师 释迦牟尼佛开创了佛教、创立了僧团。如果没有 佛的威德和福德罩着,普通人哪里有资格可以凭借着一身只是比较特别的衣服,就心安理得地受着信徒的恭敬,又如何有资格受用信徒的种种供养? 换个角度看,出家众既然受用了这些,就要有相应的佛法上的利益回馈给众生,上报佛之恩德。报佛恩与化有情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出家,专心办道和弘法利生,才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出家人授课、演讲,都是要帮助芸芸众生解决心灵、精神上的困惑与烦恼的,都是佛事才对。自身在二乘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上要有所实证,对于有缘众生才是更大的、佛法上的利益,也是远高于世间法的真正的丶究竟的利益。 《文殊师利问经》卷2〈17 嘱累品〉:「「云何出家人当修此定?不破戒、不污戒,......不着世法、不怀嫉妬,常行头陀功德,厌世语言丶不乐绮语,知恩、知报恩,敬畏和上、阿闍梨,无憍慢心。常乐胜师及乐近善友。若有善友我当问法,既闻法已如说修行。若依经书、若依师说,於说法人、父母、善友常怀佛想;乐阿兰若处不乐人间;於身命财心不系着,思念死想不依利养,无所触犯、无渴爱心。摄受正法,爱敬尊长;不长畜衣鉢,不受宿食;恒乐乞食,行次第乞;常怀惭愧,自省己罪;不捉金银珍宝,於真实法不生惊疑,常修慈心能断瞋怒;常修悲心能断杀害,饶益一切世间,慈悲一切众生;常乐经行,无睡眠、懈怠。若住如是功德,则能修此禅定。(CBETA 2025.R2, T14, no. 468, p. 507b14-c20) 也由此引申另外一个大哉问: 《摩诃僧祇律》卷29记载了一位沙弥曾经有非人化为龙供养,在他手捉银钱之后非人「以土坌上」的前后态度反差巨大的故事: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龙右遶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言:「汝今还去道逈多乏,可持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头而去,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後行,复化作龙来左遶沙弥,以土坌上,说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钱行。」沙弥便啼。比丘顾视问沙弥:「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不听沙弥持金银钱。」若比丘使沙弥最初捉金银钱者,得越毗尼罪。若见沙弥先已捉,後使捉者无罪。复次佛住舍卫城,为诸天世人之所供养,广说如上。 再一则: 尔时尊者大目连,共专头沙弥,食后到阎浮提阿耨大池上坐禅。时专头沙弥见池边金沙,便作是念:「我今当盛是沙,可着世尊澡罐下。」尊者目连从禅觉,即以神足乘虚而还。时专头沙弥为非人所持,时目连回见唤沙弥来,答言:「我不能得往。」问:「汝有所持耶?」答言:「持是金沙。」「汝应舍弃。」舍已即乘虚而去。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不听沙弥捉金银及钱。」」(CBETA 2025.R2, T22, no. 1425, p. 461a6-b1) 以上两段经文中,世尊都开示道:「从今日后不听沙弥捉金银及钱。」也就是出家人要持「不捉金银戒」。 补充: 「復次,文殊師利!當具足諸善,常念如來,......不自稱譽無有憍慢,於一切法作阿蘭若想,於一切眾生生親友想,不為名聞而持禁戒......;於法無疑不謗佛、不毀法、不破僧;常近善人離不善人,樂佛所說出世言語,......能如是者,得深禪定。(CBETA 2025.R2, T14, no. 468, p. 507b14-c20)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