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评:吕凯文之「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 (评破印顺邪师主张之「大乘法非佛说」系列) 2011/11/25 23:05 网友问: 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
论文发表者 <<吕凯文/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 副教授>>
结论部份:
以上, 本文透过经文批判与对比诠释的研究方法, 针对两类《央掘魔罗经》的叙事结构与叙事元素进行分析。行文至此, 我们进行结论。首先, 就诸部声闻经的部份, 我们发现从素朴版本的《央掘魔罗经》发展到扩大版本的《央掘魔罗经》, 以至于到本生谭的《央掘魔罗经》, 尽管彼此所依的声闻佛教典范并未改变, 但是原初朴素版本的经文叙事结构在后世发展中, 在诠释策略与方法运用上, 已累积不少夸饰的宗教修辞。这些宗教修辞对于感性信仰层面影响深远, 也为佛教宣教起信的效应带来加分的作用。但是过度夸饰经文叙事情节的后果, 相对则是历史事件被添上层层神异色彩, 使得最初的单纯叙事原貌逐渐产生柔焦或失焦的宗教美感。宗教美感所激发的伟大情操固然纯真可贵, 然而反过来说, 这也是一种「真理与方法」上的提醒。提醒吾人探究宗教史实事件暨其可能真相( 真理) 时, 宜多留心〔带着成见的〕宗教修辞( 方法) 是否介入宗教文献, 起着何种程度上的夸饰与曲折的诠释效应。
其次, 我们也发现: 这部大乘《央掘魔罗经》( 刘宋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篇幅长约三万八千七百馀字, 几乎为前述声闻经最小篇幅的《别译杂阿含‧ 1 6 经》( 约七百八十馀字) 的五十倍, 亦为最大篇幅的《增一阿含3 1 : 6 经》( 约五千一百字) 的七倍多。从简见繁的发展脉络看, 该经出场角色较前述声闻经多出数十倍, 衍生拓殖的剧情更为庞大神奇魔幻, 扩编添饰的宗教修辞更为堂皇炫丽神异。不仅该经提到央掘魔罗的「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形象已不再是佛世时代的声闻弟子形象, 连该经提到的他方诸佛世界迥异于声闻佛教朴素的人间风貌, 核心思想也从声闻乘转移到如来藏系的大乘典范。
为此, 我们更发现: 这种佛教典范转移的变革, 源于大乘《央掘魔罗经》借用声闻乘《央掘魔罗经》「相同的」经名, 一方面以「相彷的」佛世时代央掘魔罗故事作为叙事结构的主轴,求得与声闻经「相似的」外表; 另一方面, 大量地以佛教文类学中的「未曾有法」 , 移花接木地、自由地添加大乘教义于其中, 让该经中所有声闻乘的叙事元素「完全变质」为大乘需要的诠释资源。这是大乘经典经常套用的手法之, 与本文前面提到的大乘《涅槃经》、《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会》与《优婆塞戒经》的情况极为类似。大乘《央掘魔罗经》, 也採用「似是而非」( p a r a d o x ) 的吊诡手法, 假藉杀九百九十九人的杀人犯央掘魔罗的故事, 翻新声闻佛教的形式上的不杀生义涵, 并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
职是之故, 本文套用生物学的「拟态」概念, 将这种大乘经典创作的文本实践, 正式命名为「拟态的诠释学策略」( He rme n e u t i c a l Ta c t i c o f Mimi c r y ) 。透过拟态的诠释学策略之运用, 大乘佛教将自身乔装为与声闻佛教相似的外表或内涵的拟态, 溷淆新佛教典范反对者的视听与降低其戒心, 吸引旧佛教典范者亲近与认同新佛教思想。此中, 大乘新经典创作所带动的诠释效应, 不仅化解旧佛教典范思想的抗拒, 也为新佛教典范创造新宗教思想的「神圣文本」, 作为新佛教实践的「新公约数」,更促成佛教典范转移的既成事实。只是, 反过来说, 声闻乘与声闻经不仅是大乘与大乘经的宿主, 亦是其劝诱改宗的宣教对象。究极而言.......................
------------------------
答覆与评论: xxxx网友您好!
其实主张「大乘法非佛说的人」,是因为起增上慢的缘故,不能信受佛说大乘法胜于小乘法的缘故,而起诸烦恼心行,正因为佛陀宣讲阿含经时期,第八识如来藏的名词大都隠晦而说,以初转法轮时,众生根器大都与声闻法相应,所以如来在阿含时期甚少宣讲大乘法,但是到了二转般若时期,三转方广唯识时期,大乘根器渐渐增多,迴小向大的声闻罗汉也能发起一分的菩萨性,于是大乘如来藏了义法宣讲的因缘到了,第八识如来藏法的名相与内涵,也就愈来愈多。 可是如来早就预知末法时期会有众生破坏大乘法,故于阿含时期特别宣讲央掘魔罗经,大量明说如来藏、佛性等名相,以不令后世众生于阿含经中亦有「如来藏、、「佛性」心不生疑谤故。 至于《别译杂阿含‧ 1 6 经》只是一部「失译」的经典,我们虽不说它是伪经,但若相较于已被列入阿含经典的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之「有名有姓」所翻译之法师而言,不必我们强调,谁为重要?谁为次要?谁为完备?谁为缺漏?事实已经很明显。吕凯文教授岂能反客为主,将一部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典,且经文内容明显少于《央掘魔罗经》数十倍的经文,并拿来质疑已被列入阿含经且「有名有姓」的央掘魔罗经?我想聪明之人应该知道如何辨别是非对错吧! 再者在大藏经中,求那跋陀罗所译之阿含经典就有五十五部之多,若将此大译经师所译之经文,如同吕教授所「质疑」的那般,也就是怀疑求那跋陀罗所译之央掘魔罗经内容为:「带着成见的....夸饰与曲折的诠释效应」,那是否也在说明着,求那跋陀罗所译之另外五十四部阿含经,等同央掘魔罗经之手法相同,皆是如吕教授所谓的「似是而非、移花接木、带着成见的、夸饰与曲折的诠释效应」? 可是我们观彼所译之阿含经,处处与如来所宣说之正理相符,何来如吕教授所言之「带有成见」?又何来彼所谓之「夸饰与曲折译诠释」? 反倒是吕教授拿不出「教证」或「理证」来证明其主张正确,我们反而要怀疑吕教授对阿含经中处处有第八识如来藏之意涵而不能信受,反而是其个人「带着成见的」的心态去大作文章,并以「似是而非、移花接木、夸饰与曲折的诠释效应」来误解央掘魔罗经是如来于阿含时期所宣讲的事实!!!
如是彼等对于诽谤大乘法者,若见任何经中有叙述到大乘殊胜于二乘时,其定性声闻凡夫必然心不生信,而故有诽谤之心。如下: 一、定性声闻缘觉凡夫,以愚痴邪见故,不乐见央掘魔罗竟是彼佛示现,亦不乐见彼佛淨土无有声闻缘觉之乘,唯是纯一大乘而无馀乘名: 《央掘魔罗经》卷4:「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无有声闻缘觉之乘。纯一大乘无馀乘名。彼诸众生无有老病及不可意苦。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纯一妙色。一切世间无可为譬。故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岂异人乎。央掘魔罗即是彼佛。诸佛境界不可思议。」(CBETA, T02, no. 120, p. 543, a16-25) 二、定性声闻缘觉凡夫因贪图肉食口腹之欲,无慈悲心故,不愿放弃肉食,亦不乐见央掘魔罗经开示因有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 《央掘魔罗经》卷第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那么,我们来看《央掘魔罗经》这一段经文这么解释说:【文殊师利菩萨向佛禀白说:「世尊!您是因为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才说诸佛都不吃肉吗?」佛说:「就是 这样啊!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死生生死,这样生生世世轮转不停、互为眷属,所以,所有的众生,无非都是父母兄弟姊妹啊!但是,却像是魔术师在变化一样 ----魔术师就是讲如来藏----一下子把我们变成天人,一下子把我们变成人, 一下子又把我们变成畜生、地狱身……等等,就像伎儿一样把我们变来变去,所以众生身是无常的。那麽,自己的肉跟众生身上所有的肉,同样都是同一个种类的如 来藏所变现出来,同样是一种肉啊!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诸佛不吃肉。」】
此外,佛说:【「文殊师利啊!一切的众生界,一切的我界,其实都是同一界,也就是如来藏界。都是如来藏所变化而出生的十八界,所以大家的色身也是如来藏所 变。因此如来藏所安住执持的身肉,其实同样都是如来藏的肉嘛!都是如来藏所变现的啊!因为众生与诸佛都是同一类的如来藏的肉,所以诸佛不吃众生肉。」】 依上面所举示的阿含部经典,已可证明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持身识即是如来藏,然而持身识却是阿赖耶识,故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阿含经、华严经》中,都曾 开示说持身识即是如来藏。如是依如来藏故而诸佛从来就不食众生肉故,可是汝见今时的西藏密宗及南传佛教的僧众都在贪图众生肉,明显违反阿含经之如来教诲, 所以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人,必然不乐见阿含经佛陀开示不食肉之原因。
再者,以下来略说一下关于阿含经中所谓之真我。阿含经中处处可见「色法色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请问:佛这样开示,有没有一个我存在?必定是有一个 「我」存在,所以说这个就是「真正的我」。但是这个我,不像我们觉知心这个我︰「我喜欢、我讨厌、我要走开、我要跟你亲近」,不是这个「我」;祂离六尘、 离见闻觉知、不自觉我,根本就是无我性。 所以《阿含经》里面,它有显说无我--明白的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我」不是真实的我--色身及见闻觉知的心都是无常的、生灭的,是缘起法,会断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我」;但是却有另一个密意而说的「我」,与你同在一起。 在四大部《阿含经》的许多经典中所说的「无我」法当中,却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个「真实的我」,却不在《阿含经》里面明白的宣说,所以说「不为二乘 人说真我」。但是四大部《阿含经》不全是为二乘人说,当中有一部分是为大乘菩萨说,所以《阿含经》里面已经有「摩诃衍」出现,摩诃衍就是大乘。原始佛法的 《阿含经》里面已经有十方诸佛、有菩萨,不是像印顺法师所讲的说︰「原始佛教里面不说大乘,不说十方佛、不说第七识第八识。」乃至《增一阿含经、杂阿含 经》里面处处说真实的我,《增一阿含经》的《央掘魔罗经》,明明白白地把如来藏说出来,然后又说诸佛菩萨的解脱色。 二乘人取无馀涅槃,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但是菩萨、诸佛修证佛菩提而证得解脱的色身--有色法,但是这个色法也是解脱的。他不灭尽色 法,他将有为的色法转变成为无漏的有为法,以无漏有为法继续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直到众生 全部都出离生死,然后自己才会进入无馀涅槃--永灭未来色。而这种色身并不妨碍诸佛菩萨的解脱,因为祂们都有能力于捨报时入无馀涅槃,或随自己心意而再受 生、转入下一世利益众生,不受生死所繫缚,纯粹是为利益众生而受生死,所以这种人间的色身就称为解脱色。 所以《阿含经》里面早已宣讲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我」;却完全异于常见外道所说的我,完全异于佛门凡夫所知的觉知心我,完全异于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 又讲另一种解脱色,这个解脱色就是菩萨恆常不坏的意生身,以及十方如来住世而有的应化身。诸佛常常化现于三界中的报身,加上应化身,都叫做解脱色,这种色 法是永远不坏的。已经具足证得四种涅槃,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而不入无馀涅槃位,由初地所发之十无尽愿所持,以自性身、报身、应化身常住三界度化有 缘,尽未来际;由于不受生死繫缚,所以称为解脱色。 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印顺法师于此经文不唯断章取义,更断句取义,扭曲佛旨。经文如下:「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我次第断诸烦恼,得佛性,...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故。」﹙摘自《阿含央掘魔罗经》卷四﹚ 如是,阿含经中非是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而是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次第断烦恼...。」断章取义已极不当,断句取义更为恶劣,非佛 门法师所应轻为。如来于阿含诸经中,处处以阴处界缘起性空广破常见我、广破外道神我,焉有可能于《阿含经》中复说同于外道我之如来藏我?破外道神我常我 已,欲示涅槃后非断灭,欲示成佛所应行之大乘道,故于《阿含经》中说菩萨道,说摩诃衍﹙大乘﹚,说有涅槃后之我界,此我是假名我,佛于此句前已说是如来藏 故,已说非是阴处界我故,外道神我是阴处界我故。印顺并非不知此段经文之义,乃是为附合其应成派中观邪见,为否定其所不能证得之如来藏,故连续于四部经之 八段经文,加以断章取义,附会自己之臆想邪见。 现观印顺之全部着作,于阿含经诸经尚且不知不证,否定十八界之意根﹙第七识﹚,复否定涅槃之本际--如来藏、阿赖耶﹙第八识﹚。于如是粗浅之阿含基本佛法 尚且误会,而自言能知印度佛教思想,自言能知般若中观思想,无有是处!乃竟着作《印度佛教思想史》,曲解般若中观及龙树菩萨之《中论》思想为「性空唯 名」,无有是处!乃竟诬赖如来即是世俗我、外道神我,更断章取义而援引经典,处处说为「如来藏我」,诬佛所说「假名我」为外道神我思想,诬蔑三转法轮诸经 与外道神我合流。 出处: 在末法时期,会让「佛法」消失的两大魔头:一.入侵佛门的外道─达赖喇嘛。二.谤佛谤法的出家人─印顺法师。 - 藏传佛教即魔说男女双修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gz88888/5871894#ixzz1ftGEFYwG 延伸阅读: 佛学研究与历史想像—以阿含部诸经略评吕凯文 〈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http://scholar.enlighten.org.tw/pdf/3/%E6%AD%A3%E8%A6%BA%E5%AD%B8%E5%A0%B1%E7%AC%AC%E4%B8%89%E6%9C%9F(3)%20%E4%BD%9B%E5%AD%B8%E7%A0%94%E7%A9%B6%E8%88%87%E6%AD%B7%E5%8F%B2%E6%83%B3%E5%83%8F.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