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覆:有一乘道,是唯一的道路!
(评破「大乘法非佛说」系列)
前言:
有网友支持印顺邪师所主张之「大乘非佛说」,故引述阿含经典裡的「一乘道」(四念处)作为支持阿含是佛陀唯一留下的法教,进而认同「大乘法非佛说」之主张,意图将大乘究竟了义法之般若经、方等唯识经、法华涅槃经、华严经..等,斥为是佛弟子为了怀念佛陀而长期创造之「伪经」。
2011/11/30 18:04 网友问:
有一乘道,是唯一的道路!!
在杂阿含经[621]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到达目的唯一之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及另一经「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昇于胜处,说一乘道淨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何等为六?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淨,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一出苦处昇于胜处,说一乘道淨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卽于现法缘自觉悟。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二出苦处昇于胜处, *说一乘道淨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嗔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出苦处生于胜处, *说一乘道淨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復次,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尽戒、可讚叹戒、梵行不憎恶戒。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四出苦处昇于胜处, *说一乘道淨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復次,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捨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于何染着?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五出苦处昇于胜处, *说一乘道淨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故,世尊在杂阿含经已讲的非常清楚,就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就是走四念处、八正道,如此而正向涅槃。不管是大乘、声闻乘大家不就是要趣向涅槃吗?? 不也就是大乘所要的「成佛」不是?? 如来、应、等正觉就是「成佛」,也就是「阿罗汉」。此经已非常清楚的由世尊亲口说出的要走「四双八士」之路。沒有其它的路可以正向涅槃了!!!
我有点感觉是这样:
世尊原本把房子盖的好好的,相当稳固,让后来的人可以安居、乐其修业。但世尊走了,后人一直进来,人也愈来愈多,有的人就认为要加盖、要扩大,不久就变成超大型的违章建筑。外面的公正人士来看了,也看到了,看的很清楚,说违建部份应该要拆,否则会危及整栋大楼的居住安全。但是,住在高层违建的人反而集体抗议,也要求要就地合法。我想2500年后的佛教大楼,应该就是这样
子吧。
~~~~~~~~~~~~~~~~~~~~~~~~
答覆如下:
先引一段经文:
《杂阿含经》卷24:「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淨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CBETA, T02, no. 99, p. 171, a10-13)
《杂阿含经》卷24:「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CBETA, T02, no. 99, p. 171, a16-24)
.............................................................................
这经文中的「一乘道」是说有一个解脫道的声闻、缘觉乘,此声闻、缘觉乘能超越忧悲,灭苦恼,所谓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能令行者证如实法,即初果乃至四果。所以这「一乘道」是相对于外道(婆罗门教等法)不能解脱忧悲、苦恼、生死轮迴而言,唯如来能教导众生越六道生死轮迴,如汝所言,是人类「到达」解脱「目的」的「唯一之道」,但这并非是到达「成佛」之道。因为「解脱道」的目的是在断除「分段生死」,而「佛菩提道」是在断除「变易生死」。虽然都是佛法,在同一个方向(正确的路),但是目的毕竟不同。就像大海一样,有浅海及深海之差别。
再者,除了「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二种甘露法门外,除此之外,别无佛法。所以大德谓「世尊在杂阿含经已讲的非常清楚,就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就是走四念处、八正道,如此而正向涅槃。不管是大乘、声闻乘大家不就是要趣向涅槃吗?? 」您说的大致上没错,只是大德不知有四种涅槃,所谓「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其中声闻乘的解脱道唯能证得前二种涅槃,而菩萨乘的佛菩提道,究竟能证得上述四种涅槃。亦如余前所述,同样都是涅槃大海,有深海与浅海之差别尔,而声闻根器是小船能行浅海,而菩萨根器是大船能行深海也。
再者,佛陀在人间初转法轮时(更早的是在天界宣讲华严经),佛陀宣讲阿含系经典,当时还未进入二转法轮的般若时,及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所以不应该以佛陀在人间初转法轮的阿含经(解脱道)来否定二转法轮以后的经典,或只能允许声闻乘解脱道,而不允许有菩萨乘的佛菩提道。
因为在初转法轮时,佛陀的在鹿野苑所度的五比丘乃至十大弟子、以及二百五十位阿罗汉,在未入二转法轮前皆尚未曾听闻过般若法,亦未层听闻方广唯识经,甚至是最后的法华、涅槃经,皆未曾从佛口中听闻,所以在初转法轮时的十二年裡,佛陀只讲声闻乘的解脱道,当然指的就是「一乘道」,因为是佛陀当时唯一所宣说过的教法嘛!如果在未宣讲般若经前,佛陀当然不可能先把「压箱宝」或「压轴好戏」拿出来讲。
因此若从世间法来比喻,大家都知道「好酒沉瓮底」、「好戏在后头」。佛陀在人间弘法四十九年,不可能四十九年统统都在讲阿含,而没有别的法,因为相较于阿含时的声闻乘而言,般若时以后的菩萨乘法义,也更加深广,因此,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不可能只讲阿含而已。因为阿含主要是在讲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法义大约讲了十二年就已足够,不需要花费四十九年讲。如果佛陀真的花四十九年在讲阿含,那恐怕不到二十年弟子就听到不耐烦,个个都离开佛教。
以下略说五时三教。大德可知否?
天台宗亦名法华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据,而判世尊一代佛法之五时三教。此宗判定世尊一代教法分为五时:一者华严时,二者阿含时,三者方等时,四者般若时,五者法华及涅槃时。略述如下:
一者华严时:如来于菩提伽耶道场树下始成正觉,于二十一日内,对诸大菩萨众及人间根熟之众,宣说圆教及别教之法,即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别教菩萨及佛之自证圣智境界为主。
二者阿含时:二十一日宣说华严已,至鹿野苑度五比丘;由此地起始,以十二年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于四阿含中,隐覆密意而说大乘,所偏显者为二乘菩提之解脱果,诱引畏生死苦之小根者入于佛法。
三者方等时:于阿含后,八年宣说愣伽、胜鬘、金光明、思益、维摩、愣严等经,宣示藏通别圆四教。
四者般若时:以二十二年宣说大般若经,开示别教圆教及通教,通会一切法为大乘法,皆归般若慧。
五者法華及涅槃时:最后八年之二处三会说法华经,阐圆教之理,畅演唯一佛乘正义,会五时三教为一佛乘。复以最后一昼夜,申述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之理,令知佛地断尽变易生死及眼见佛性之「常乐我淨」正理,成大涅槃--具足四种圆寂。
然此分时,三四混乱,应互移位,以般若为第三时,以方等为第四时;般若乃总相智及别相智,方等乃别相智中之种智故;般若诸经,乃七住至十迴向位所修证者故;方等诸经,乃十地所修证之种智故。
阿含时教,以四阿含为经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名为三藏教;所说以二乘菩提为主,偏显解脱道;般若及唯识种智正理,则于阿含经中以密意而说。菩萨亦须修解脱道,断见思二惑之内涵无异,故阿含通别教。菩萨若未亲证藏识,纯依三藏教而断见思惑,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即名通教菩萨,所修所断所证者,同于二乘三藏教故;由是故说四阿含亦通教所摄。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根本,是佛初转法轮所说,摄属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虽为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法,然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般若唯识。惟因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故不易为人所知所触;学者复多急求了生脱死,欲求解脱果证,往往忽略,不知不证。及至成就俱解脱果已,自知不受后有,于解脱道之梵行既立、所作既办,未捨寿前便思惟:「阿罗汉入灭已,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是思惟故,知有涅槃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无觉知﹚,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由是说名中道。
然阿罗汉犹不能真证中道,谓仍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故不能真起般若慧,不入真实中道。遂有后来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及小品般若等,复精要而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精华则是《心经》也。此谓般若中道实相,乃是说人人皆具之真实自心,具有中道性,是一切法界之根源,亲证之者能渐了知法界实相,世出世间般若即得渐生,了知有馀涅槃无馀涅槃,亦能证知不共二乘之本来自性清淨涅槃,后亦能知佛地无住处涅槃而求未来证之。般若虽是中期所说,然此般若已于初转法轮四阿含中隐覆说之,非未曾说。
诸大罗汉迴心大乘证般若已,欲求佛地正遍知觉大菩提果,然犹无阶可达,佛乃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叙说菩萨法无我智,令启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佛地四智圆明;此即《愣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无上依经、显识经...》等方广经典之唯识学也,而三转法轮诸唯识经旨,已于四阿含中密意说之,部分则已显说,非未曾说。
由以是故,初转法轮至三转法轮诸经,由浅至深,前后贯串,一气同声,无有丝毫牴触矛盾;二转三转法轮所欲说者,皆已预埋伏笔于四阿含中,以待后时缘熟而说,愈说愈了义,愈说愈究竟胜妙。然后以《大般涅槃经》宣示见性成佛之义,以《法华经》收圆总成,五时三教至此圆满,故名终教。﹙此后出现之喇嘛教所依止之密续,除《愣严经》外,其馀大部份为伪经,佛法至此已圆满具说故﹚;自凡夫位乃至佛地所应修证之解脱果及大菩提果,其知见、行门、修法、证境,已具述故,化度之缘已满,由是世尊遂取灭度、示现涅槃,转依四种圆寂及四智圆明境界,常依无住处涅槃利乐有情,尽未来际永不止息。由此明见四部阿含于佛法中之地位,极为重要;亦是南北传、显密教皆所共认可。
所以从上述佛法五时三教,大德最后比喻「...世尊走了,后人一直进来,人也愈来愈多,有的人就认为要加盖、要扩大,不久就变成超大型的违章建筑。...」其实是不符事实的,亦有误会佛法之过失,还是劝您放宽心胸,以客观看待佛法,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阿弥陀佛!
出处: 在末法时期,会让「佛法」消失的两大魔头:一.入侵佛门的外道─达赖喇嘛。二.谤佛谤法的出家人─印顺法师。 - 藏传佛教即魔说男女双修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gz88888/5871894#ixzz1g3D8lj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