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 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么是 释尊所定下来有关于「僧」的定义,之前 平实导师与各位说过诸佛对于声闻僧的戒律定义各各不同,但对菩萨僧的定义是相同的,现在我们先连载有关「僧」的定义,大家心中先对什么是「僧」了解清楚,如此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高僧」传的心得,请各位耐心仔细阅读了。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
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守戒行,而能够真正地证果,这样才是符合「僧」的说法。照《杂阿含经》的佛语,没有证果的小乘人,是很难有资格称之为比丘,以名实不符的缘故,如来认为如实地理解「正确知见」,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如实理解,进而审慎观察,而断除了对于三宝以及四圣谛的疑惑,仍然是属于比丘之外,不入比丘众中。
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要度众生便算是大乘僧;然而于大乘经典中已经明白宣示:一切「真正的僧」都必须要有果证,在果证之前,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这就是佛法对于僧的定义。 《杂阿含经》卷6: 【佛告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繫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繫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 (CBETA, T02, no. 99, p. 41, c14-p. 42, a15) 语译如下:「佛告诉比丘说: 「好好专心地听!仔细地思维!我将为你们说明。」
「诸位比丘们!因为『色』有的缘故,『色』的事便生起,『色』便繫着,『色』便见缚而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繫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繫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诸位比丘们!『色』是『常』呢?还是『非常』呢?」
答说:「『无常』,世尊!」
释尊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那是『苦』吗?」
答说:「是『苦』,世尊!」
「确实如此,比丘们!如果『无常』的是『苦』,是『苦』有的缘故,是这样苦的事生起、产生繫着、见缚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繫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迴,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繫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所以,比丘们!因此对于『所有的种种色,过去、未来、现在的种种色,内、外、麤、细的种种色,好、丑,远、近的种种色』,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色并非是我、这些色并非不是我、这些色不是落于我的裡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色的裡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对于如是『见、闻、觉、识(知),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则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见闻觉知、忆持觉观)并非是我、这些并非不是我、这些不是落于我的裡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的裡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有些见解说到:『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的法』,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裡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裡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还有些见解说到:『这并非是我、这并非是我所、这并非是当来的我、这并非是当来的我所』,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裡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裡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于这样的六种见解处,审慎观察『非我、非我所有』,如是观察,对于『佛』所狐疑的地方加以断除,对于『法』、对于『僧』也是将其狐疑之处同样加以断除,这样便称为『比丘』。多闻圣弟子便不再随意作出不适当的身、口、意业,来趣向于三恶道,这正是使得个人经由放逸而离开佛道;因此圣弟子决定趣向三菩提,历经七次天人的往来,而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苦的边际而永不受苦。」 《杂阿含经》卷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习、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2, a17-22) 这是类似的经典所说,而只有断除狐疑之处,由「佛法僧」改成「苦习灭道」,有地方说「苦集灭道」,这就是四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是比丘?必须于六种见解之处有正确的了知,并且观察后,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断除,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狐疑断除,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比丘」。什么是六种见解呢? 1.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轮迴,彻底了知。
2.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是苦、空、无常」,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彻底了知。
3. 对于「色受想行识」,了解其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4. 对于「见闻觉知以及随起的忆想、觉照、观察」,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其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5. 对于有说「有我、有世间、有不变易之法」等,了解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6. 对于有说「这不是我、这不是我所、这不是未来的我、这不是未来的我所」等,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在这六种见解之中,观察「非我」和「非我所」,知道一切五蕴都是「非我、非我所」,这样因就小乘人的部分断除疑惑,对于三宝的疑惑永断。所以观察诸蕴非我,了达诸蕴之中无有一个可论的实质我,从中了解「非是我」和「非是我所有的」,如此则断除三界中的我见,并对于佛法僧三宝不疑,则断除种种疑见,又对于四圣谛不怀疑,因此可以确立正确的知见,知道解脱道的原理,因此自会断除种种不如理的戒禁取见,因为行者知道如何能够到达苦的边际,而将苦断尽,因此 释尊说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比丘」。
在《杂阿含经》中有五处经文提到了类似上文中的比丘的定义,都是在说明从这六个见解中去了解「非我、非我所」,并断除狐疑。但是《阿含经》并没有特别引申这意涵,就是说没有特别要解释「非异我」的部分,只要作遮止分,提出「非我」、「非我所」的审慎观察观行,确立不移,这样又将对于三宝的疑惑断除,对四圣谛的道理的疑惑断除,这样就必然可以走向苦的边际,这就是断除三缚结的初果圣人。
初果叫做预流,预入圣流,就是说虽然他才刚得证初果,不算是圣人,但是一定会成就圣位,所以就一起算他是。因此何谓比丘?要名实相符,至少也要初果成就,才能于释尊座下称之为比丘。就算是无法快速得证,也至少要有清楚正确的知见,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接受的,而观察的时候,当然因为知见的限囿,是不可能那麽可以审慎观察这蕴处界「非异我」,但可观行「非我」和「非我所」,所以这经典已经明确开示,出家僧众应该于何处用心。
对于「不相在」的意思,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举「色」来作例子,比如说「色」和「我」不相在,这意思就是说,「色没有包涵整个我」,「我也没有包涵整个色」,「不相在」的意思是说:某某在某某的裡面,就是说某一个比较大,将另外一个整个包涵、涵盖、含摄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是色的范围比较大,大到将我包涵起来,就是说我在色中,我在色的裡面,色已经涵盖整个我。因此不相在的意思就是说彼此都没有将对方包涵在裡面。
对于「梵天」、「梵我」的这两种外道来说,不能如实了解什麽是「梵行」,什麽叫做是「清淨行」,「无污染行」,这是因为「梵天」和「梵我」的思想不知道什麽是法。
所以如来才要说法,让大家知道什麽是真正的法;如果娑婆世界已经有真正的法,如来就不会示现于人间,将「我就是梵」,「梵就是我」,「我于一切色中」,「一切世界就是我」等种种不如理作意的见解予以驳斥,因此说「非我」和「不相在」。在 佛陀示现从外道修学的阶段,那些以为证得涅槃境界的大师们,为 佛陀显示自身的证量,其中便以为「一切色就是我」,即「一切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在一切世界中」,以为这就是「我」的扩大,以为这样的定中受用、觉受就是涅槃,而记说此为「梵」,「我」以身证而知此「梵」,故「梵我合一」,此为 佛陀所痛斥,以「我」并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中,「色」和「我」是「不相在」。
但是 如来的说法已经是非常的清楚,隐含有许多的意旨,但许多人却无法清楚地得知,这当然也是很奇怪,这只能说许多的大师太喜欢笼罩人,明明对于 如来的真正意旨并不清楚,可是还是「乐于说法」,却不知道所说的却会「坏法」,是不如理作意的法,对于「法」以为是可以任意说,凭着自己的意思随便说说,以为这样可以自受「弘扬佛法」,却不知道这在佛法是「禁忌」,是不如法的,而且不仅仅未来要负因果,当生就要受到其他比丘的斥责,乃至叫到 释尊面前予以痛斥,一字一句,一字一句说清楚,针对不对的地方而予以「修理」的。
可是一般以为自己也可以「说法」的人,完全不晓得这其中的利害,以为不说法不行,如何可以利益众生?因此就拼命地到处「胡说」,「乱说」,「随便说说」,以为穿上袈裟,受了具足戒,便可以说法,真的是大错特错!只有知道法的人,才可以说,其他的人说的,必然因为不知道法,而持有异说,这一下不是将自己的此生来扮演「外道」,就是扮演「假出家人」,就是扮演「佛门外道」,因为一定牴触 佛说,一定牴触善知识说,所以必然要受未来极不可爱乐之异熟果报,于果报中或是出生于三恶道中,或是于人道中出生但是一切颠沛流离、知见阙如、受人诳骗,若是修行,便会遭到财货、身体、时间种种损失,这就是以「无明」来教导众生所得到的种种馀报,因为果报中的有「正报」、「华报」和「馀报」,坏法的正报必定是落于三恶道。
馀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着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着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路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蕴已经灭去,而可将因果过失化为乌有,所以一一诳骗众生之处,就尽未来际一一受诸有情诳骗,如是因果历历不爽!因此只有不清楚其中的过失者,才会于自而称大师,才会于经典不明瞭处,于禅宗甚深理路公桉上,大胆作解,此为狂人!非是学佛之人啊!
如是之人之未来生,因为自心之过去种子相应,而且即使能有世间少许福德而有些微薄善根,假使又能够出家,结果此生「乐于乱说法」的习气种子还是因为缘而出生,又继续反覆这无穷无尽无休止的过程,要等到这过了很久很久很久,因为某一次真的对于「善知识」信受了,知道「善知识」不是在于表相,开始自己对于「僧」有些正确的了解后,才可能会真正地渐渐地了解法,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真正的法是透过「僧」来弘传,不是任何大师可以说的。大师真的是只能去当「大师」,去去去,不是可以来说法的!
所以喜欢乐于胡乱说法者,就是世间大师、世间错解佛门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对于佛门的真正知见是不清楚的,一方面是没有好的老师,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佛法僧太轻慢,不知道尊重,以为自己有嘴巴,就是可以说法,没有人反驳我,就是我对;如此愚痴!不知道经典处处在在都在反驳自己,都是声声厉厉地大声斥责,可是自己的无明愚痴的笼罩力量实在是太强盛了,所以根本不予以理会,听不见 佛陀之法音,所以这样的愚笨大师才会将短劫变成长劫,这样说还算是客气了,因为按照他们所种下的因,真的是会害死人,因为这些说法就是和外道一样啊!如果您说的不是佛法,结果却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说的是佛法,这不是超过以恶口来欺骗众生,不然这叫做是什麽啊?众生辛辛苦苦地将自己的资财奉献出来供养这个恶说法人,以为这样的恶法是佛法,因此就会去诽谤善知识说的善法、正真之法,沦落于大恶业的果报之中,所以说这样的过失很重啊!所以不知道,就不要乱解,就不要乱讲!这佛的尊贵、法的尊贵、僧的尊贵,不是凡夫可以随便践踏的,这尊贵的三宝之处,凡夫是只能够仰观的,哪裡有开口的份呢!
而有一分学人便会为了他的老师、师父叫屈,说如果照您这样讲,那佛法只有证果的人才能讲,那这世间不就没有人说法了吗?那佛法不就会灭亡了?因此我师父当然要出来说法,维繫正法!如此说法者,颠倒黑白!佛法不是靠外道来协助说外道法的,不明白事理者总是以为天高佛远,以为 释尊已经入灭,所以不清楚这世界发生了什麽事,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大胆!佛是「自觉、觉他、觉行」一切具足圆满,哪裡不知道这一切不知不觉的众生之所想,尽未来际之一切种种,佛都知晓,所以可以唱述过去无量劫如何如何,未来无量劫后如何如何,又说某某某以前无量劫前如何如何,未来无量劫后如何如何,所以既然众生之相应处只能够将时间屏除于心相应行法之外,然而 如来却能如此越过一切众生的八万大劫想,如此不是已经实证一切法者,如何能够将一切时间收纳于寸间而为相应行法,而说之无碍呢!所以众生真的是井底之蛙,不入于佛门,哪裡知道佛门广大,如此于相应与不相应之处, 佛地之功德显示,已经于 佛所说之平常的说法「无量劫如何如何」就已经说显示无疑了,却还是不能会通,真的是不能信受三宝者!
佛自知一切缘,自知一切善教,而因应诸缘而发起善教,不待人说!所以众生乐于乱说法,一个个当上大师去,就千千万万众生随于这样的假善知识、伪善知识去听法,乐于听闻谬误之法,这都是众生难以更替之缘,因为始终对于正真之法怀有畏惧,恐惧失去一切受用之乐,希图以其他方式便宜取代,所以对于真正的法难有契入的因缘,以无有正因故,要真能够善为他发广大愿,如是善解信解,于这过程中去深刻了解三宝之实际,于三宝确信无疑,十信终于成满,这样才可能一步一步走向真正佛法之门;有的人甚至还要去相信更乱七八糟的密教,然后说些无知的话:「修行可以各各不同啦」、「大家缘不一样啦」;如此之人如同染上不可治的末期癌症,尚且大言要跟人说要一起进发攀登世界高峰,如是无知而堕于恶见。
众生不晓得到底何谓是佛法,看见了穿上出家的服装,就会想对方是「专业」的「修行人」,应该是了解佛法,看见对方表相庄严、门徒众多、道场鼎盛,就以为他应该是修行很好,等到知道对方出家很多年,就想对方应该已经开悟;如此便是众生的「奇特想」,以为「佛法好懂」,以为「修行容易」,以为「过久便悟」,以为自己虽然学佛不是很久,但这些人应该没错,便跟着修学;等到自己也出家,后来便也是如此煳里煳涂,在知见阙如的状况下,以为自己「懂佛法」、「修行好」、「已经开悟」!如此之人真的是辜负佛恩,根本无知于佛法,佛法尚且不明白,要修行哪那麽容易,要开悟哪那麽简单!若是不愿意发起大愿,希求自己真正亲近善知识,希求自己能够扛 如来的家业,希求自己了解 如来之甚深智慧而为众说法,如何可以于三宝中信受?所谓于三宝中信受,当信三宝之诸多真实义理,当信自当成就菩萨,而于无量无边诸世界而成就菩萨志行,此中艰辛难以预料,然行者却能不退,如此方说与「正真三宝」有真正之缘!
回到前面所说,到底如来的意涵是什麽?「非我」有说,但因为众生不清楚「我」和「我所」之间的边际,所以便要众生审慎观察「非我」和「非我所」,要深深地了解这其中的道理,知道「我」和「我所」之间的区别,又知道这一切「非我」,可是问题来了,那为何要说「非异我」,这就是说「不是异于我」,既然是以「无我」挂帅的小乘法,为何要衍生这「非异我」,到底「非异我」是什麽?「非异我」就是「这不是异于我」,您不能说这和我不一样,因此有人便看不懂,非「我」是一个,非「异我」又是一个,可是「我」和「异我」是相对的,怎麽能够两者皆「非」呢?所以就有许许多多无知的愚痴大师,就说因为这样,所以「不在两边」,这就是「中道」。如此的愚人满山满谷,无知于文字表相,对于实际的义理而毫无所悉!
如来既然是一切智者,当然知道「法」应当要如何说,当然也知道世间所说的逻辑要如何解;佛法中已经有「因明」,这是属于五明之一,可以用来表达说明说者的意趣,这函盖世间人说的逻辑,而西洋的逻辑于「真、否」的定义上,比较狭隘,和因明学并不完全一致,因明学的函盖面广。但对于「是否」之间,并没有这麽多的模拟两可,结果最后就只好很乡愿地说,不这个,也不那个,因此这就是佛法中道;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佛并不是在作语言游戏,不是在说戏论,因此到底 佛在说些什麽呢?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对于比丘的定义说清楚,为了要能够彰显 佛之尊贵,从学者之尊贵,因 此比丘是必须至少断除「三缚结」,得证初果,否则是不能够称自己是比丘,这样是有愧于 释尊,而且 释尊也很难以承认您是从祂学法,因为连这样的法都不愿意接受,接受又不愿意去观察,观察后又不愿意将自己的疑惑断除,这样的人不能说自己是比丘,不能说自己是沙门啊!这样的人如何说自己是在僧数之中啊!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