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脱的迷思 – 阅经札记 (4)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录自杂阿含经)。
拾得大士:「吾心不比月,比月有圆缺。一盏无油灯,照得十分彻」。
川老: 「菩萨从来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kc按:这句话有问题,其所谓「静坐回光照」是落在打坐中一念不生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不能见到未生之前的主人翁。) 我常常想再复杂的问题,若是在2000-3000字以内讲不清楚的话,那就是一者你本人没有将原意弄清楚或是原创者自己没有弄清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个问题太复杂,应当拆开来分别处理的。但即使是复杂如爱因斯坦的最着名的「质能互换」公式,也不过几页就解决了,不是吗?
说了那么多,是我想试着提出一个困惑了中国佛教徒近2000年的问题,若是我在2000-3000字以内讲不清楚的话,那就应了我在第一段所说的,自己没有将原意弄清楚。
须知每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终其一生的最高目标或理想就是求得解脱(有称是顿悟、破参或见性)。不管那一种,只要你达到了解脱的地步,基本上就可以跳开六道轮迴(按指: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进入佛的境界,当然这只是初阶,共有53阶,最后才算真正成佛。
台湾的各大山头当家主持的在谈这个问题时 (不谈不行,因为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当然也有避开不谈的,是何原因这裡就不作探讨) ,都是不能究竟的,或说食数宝的。可怜无助的信众,就像孟德的诗:「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究竟傍依何派呢?以下摘要转录在台湾的大山头法师有关解脱的讲法:
1.甲派(法鼓山):我指导人修行往往要求他们要有大死一番的决心,不保留任何一样自我保障的资源和凭藉,认准情况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大死以后才能有大活的境界出现。只要放下一切攀缘的忘想的分别执着心,就是一念不生,你就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原与十方三世的诸佛无二分别,你就可以称它为涅槃妙心、清淨法身、真如佛性。(分别见圣严「公桉一百」及「禅钥」二书)。
2.乙派(中台禅寺):中道实相观乃禅宗修行之最究竟法门,中道者不落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捨之二边境界,惟有当前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实实在在之一念称为实相。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无念无住无为之心性,等到定慧功深,因缘成熟时,便可豁破无明,亲证真如法身,最后无明漏尽,究竟圆满成佛种智。一有念就是众生,无念就是佛。(参见惟觉「见性成佛」一书)。
3. 丙派(印顺导师—证严的师父):不承认第二及第三转法轮为佛所亲说,认为皆是戏论,(笋按:第二及第三转法轮指大乘佛教时代即佛入灭后400年至1200 年间,二次集结所汇整的佛经,指般若系列及唯识系列)。印派不承认禅宗,不承认西方极乐世界,不承认阿弥陀佛,不承认药师如来,不承认观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不承认弥勒佛如今正在兜率天说法,认为只有人间才有佛法。其馀皆是譬喻方便的说法。并建立常住而不可知不可证之意识细心,以意识细心取代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认为大乘诸经非佛口亲说,不相信弥陀经、琉璃光菩萨本愿功德经、华严经、愣伽经‧‧‧。认为释迦已灭,如灰飞烟灭。不信受淨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不信地狱说。(以上均参见印顺着妙云集,华雨集)。该派无解脱之说法可言,因认为都是譬喻方便的戏论。
4. 丁派(佛光山):在佛教的唯识家把心叫做「识」,就是认识的识,我们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可以去分别世间,认识世间。这八识比作田地,在八识田中可以生长各种的植物。另外识又比作海,识海无边,在八识的大海裡也藏了各种的东西。但是我们八识的性海,自性的海,应该是清淨的。佛教徒也拜佛,主要用礼拜的方法,把自己心裡的佛拜出来,好像衣服髒了要洗,喜洗了以后才乾淨,我们的心髒了,心被烦恼无明弄髒,你要洗,洗一洗,清淨的真心才会呈现出来。最好把自己安住在无念裡,万事无念,一笔勾销。(星云:「禅诗偈语」)
5.戊派(淨空大师--淨土宗):深知无智无慧的人处此末法时期五浊恶世,此生已不可能求得解脱,于是改为专心持名念阿弥陀佛,则往生时可迳往西方极乐世界,在彼处成就不退转,再持续修,总有解脱进而成佛之一日。
6. 己派(藏密):以所观想之佛身影像或本尊影像,做为自己之真实法身报身,乃是以假作真,将指月之手指,当作明月。当其看到指月之指时,即欢呼称跃:认为已证得佛地法身与圆满报身。(故藏地有成百成千的活佛,而汉地2000年下来,也出不了一个活佛,并非汉人不灵光,而是双方对佛的定义有别,汉传佛教认月,藏传佛教认指月之指)。 7.庚派(平实导师):必须深切认知如来藏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此第八识与其它六识是并行的,此识从本以来不堕二边,不念一切法,不贪不厌一切法,不分别一切六尘万法,不起欣厌之心,无得无失,无取无捨。如来藏恆长安住于此中道实相中,而我人另以意识心(六识)继续分别众生有情,如是有「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捨」之意识心,与「不落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捨」之如来藏,同时同处并行而从不间断的运作。必须如此求证亲证,方有及身得解脱之希望,此亦是求解脱唯一之途,亦是真正从古以来大乘解脱唯一之途,亦是禅宗1700则公案之真正意旨所在。(平实导师:佛教之危机)。
如何,以上七派,仁者相信那一派呢?当然,如果仁者的慧根够,套句六祖惠能的话:「宿昔有缘」,你应该当下就明白那一位大师才是真正的透露了家乡的消息。
然而口说心不行,终是没有用的。古德川老云:「一日早还乡,不做飘蓬客」。笋子曰:「只道天光刚透白,谁知更有晓行人」,明白了吗? �X�B: 解脱的迷思 – 阅经札记 (4) - 笋子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ericwy1029/5147849#ixzz2NcNdn4x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