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非马(卡卢仁波切的明妃坎贝尔的身份定位来谈佛法的平等观)

(图:喇嘛教里地位崇高的一世卡卢仁波切是个老色狼,有许多年轻女性被其软禁成为明妃洩欲工具。)


白马非马

一词有多义,如,台湾某名人将他心爱的女人暱称为「小白」,可这词儿有无量义,或是一只宠物的名字,或是一个游戏的通关密语,或……,因此说
小白非白」-小白不是白色;同理,「白马非马」是类比的诡辩用词,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喇嘛盗用佛法的诸多名相(名词)再另行定义它,笼罩一般初机学佛人,可说是擅于诡辩用词者。

 

苏格兰哲学家坎贝尔(June Campbell)不懂「明妃非妃」的道理而当了卡卢仁波切(注1)的空行母,跟他搞「无上瑜伽」的双修多年后,发觉自己竟然只是喇嘛用完即丟的「情趣用品」(不是啥尊贵的明妃),同时也发现藏传佛教的父权控制女性的本质。于是伤心离开,却被恐吓不许讲出她在密宗里的遭遇,否则将被咒杀死亡。

 

事后,坎贝尔隐居加拿大,十馀年后才摆脱恐吓阴影,着作《空行母-性别、身分地位,以及藏传佛教》,希冀从哲学观点来探讨佛教修行中女性的角色定位,可是,以大乘佛法实修实证的信徒观点來看,她的命题是不存在的。今依 佛陀的遗教略说如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卷4

摩登伽婬火顿歇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祕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婬女。由神呪力锁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CBETA, T19, no. 945, p. 122, a2-7)

 

佛陀不在乎摩登伽的性別(女性)、种性(婬女)、事件(以婬咒诱阿难尊者)而善巧方便地接引她,并为她公开印证,她已证解脱道三果阿那含(智慧解脱跟性爱无关)。憍昙弥(佛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比丘)与耶输陀罗比丘尼罗睺罗)在 佛陀宣说《妙法莲华经》时被授记将来之世,当得作佛,佛号为一切众生喜见如来与佛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注4)。

 

由此可见, 佛陀接引有情众生都是基于跟那位有情的缘是否成熟,无关乎性别、身分、种性(地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1:「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箇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CBETA, T47, no. 1998A, p. 899, c26-p. 900, a3)

 

居士庞蕴(参马祖后大悟)、庞蕴之妻、庞灵庞蕴之女)一家人及德山宣鑑禅师往龙潭途中所遇到的卖饼婆子李文和、杨文公、张无尽都是明心的菩薩道行者。

 

上文略举千百年来大乘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令有缘者实证如来藏心,也是不分贵贱、男女、老少有关世俗人所在乎的性别、职业、年龄、地位等问题都不存在,悟者可现观如来藏心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进而转依祂的缘故;坎贝尔运气不好,遇人不淑,碰上假名善知识落入喇嘛教教义的死胡同中,才会有性别与身分定位的疑惑。令人同情!

 

他(密勒日巴)承认说,依照坦特罗信仰传承,假如(男性)修行者想要实证(藏传)佛教的最高教义,与女人发生性关係是绝对必要的:「無上密续中说,(合格的瑜伽师)必须吸引天堂的少女〔译注:空行母,其实只是女性的空行夜叉〕……还说所有的服务中,事业手印Karma Mudra)(注2)是最好的。」

(《空行母-性別、身分地位,以及藏传佛教》,坎贝尔著,吕艾伦 译,正智出版社,页049~050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喇嘛自臆妄想性交可成佛,不信 佛于经中多处宣说:「婬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注3);也不信史书记载,当年 佛陀返国省亲,前元配夫人耶输陀罗在供养晚餐食品中掺入大力丸(春药),期待晚上能再享夫妻的鱼水之欢,可是,两晚她都等无郎;「等无郎」意谓着性交不是成佛之法。

 

性交是一种激烈运动,令人血脉贲张,呼吸急促,跟禅定之理相违背,淫根不断,初禅永不现起。禪定越深者的血压与脉搏会越低弱,修到四禅时息脉俱断(没有呼吸与脉动),成佛者都俱足四禅八定

 

无明垢重的喇嘛不懂禅定原理,贪婬欲乐,无法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却透过政治力的包装与矫饰,将淫乐心的空相当作空性心如来藏来宣说「佛法」,并笼罩世人说已成佛,十足的愚民手腕。

 

喇嘛的「即身成佛」的修证方法与所证内涵都跟佛陀所说不同,这真是一种「白马非马」的诡辩,西藏密宗的活佛非佛

 

坊间性交成佛的思想衍生出一些诡辩谬说,如,性交除障性交除罪等,都由心生,想要除它就得从心下手,跟性交无关,请参阅拙文〈拜忏的奥义〉。

 

(注1卡卢仁波切(1904-1989)噶举派中层级很高的瑜伽喇嘛,已受过(出家的)不淫戒,并公开以僧侣的身分生活,但显为人知的是他有多位秘密性伴侣我当时和他也有性关系,知晓他过着双重生活,并瞭解他(和许多其他的喇嘛)有办法在该体系内维持这样的生活。(《空行母-性别、身分地位,以及藏传佛教》,坎贝尔 着,吕艾伦 译,正智出版社,页003

(注2事业手印是指有肉体可以被用来合修双身法的女人,非观想中的女人。出处同上注,页050。

(注3)《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卷1:「佛言善男子有二种事。令诸众生堕大地狱生死轮迴。一者婬欲,二者瞋恚
(CBETA, T21, no. 1374, p. 893, a24-25)

(注4)《妙法莲华经》卷4〈13 劝持品〉(CBETA, T09, no. 262, p. 36, a14-22a26-b2) 

 

 

* 经验分享,欢迎转贴、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文摘自【二胡的网路日志】:
http://www.wretch.cc/blog/jade991003/17342387



图片来源

白马非马论
 

春 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 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 – 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 (不是马的) 白马进城去了。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KC版按:原文为「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我的分析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歧义)类型的谬误。
 

         在这个论证中「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另外﹐「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例如,孔子是至圣先师。

         当守门官说: 「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这时﹐「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

         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
 

         也就是说﹐如果单看公孙龙子的论证﹐我们可以说其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进城规则: 「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

                           华梵大学哲学系冀剑


 http://www.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Horse-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