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 譚崔密宗男女雙修的尿尿訓練

譚崔密宗男女雙修的尿尿訓練


剛剛看到一則新聞關於淋浴時尿尿可以省水
讓我想起我們在德國時也有尿尿訓練
淋浴時尿尿我想應該是基本大家可以做到的啦

第二個挑戰就是旁邊有人看著你淋浴時站著尿尿

第三個挑戰:尿在對方身上

第四個挑戰:這就是我們在德國的訓練內容了,不方便公開
但請勿亂想亂猜測內容喔~
(版按:老衲就公開讓大家知道,就是互喝對方的尿啦~因為雙修要長時間在佛堂前交合做愛,沒空上洗手間,所以若彼此方想尿尿,就請對方協助喝掉嘍~其實喝尿對於喇嘛教來說,那是代表彼此的一種信任。請看補充資料。)

憋尿的人容易性壓抑
尿尿的部份有時和高潮也有一些相關
特別是男人尿尿時的管道和高潮時想要射精的管道一樣接近
所以更可以在尿尿時練功....



以上文章部份摘錄自譚崔花園部落格

(圖:喇嘛教嚮往的洗手台)




補充資料:

《《初灌那個瓶水啊,那個裏頭究竟是什麼水?這個水是甚麼意思?大 灌頂時,光是這個瓶子裏頭啊,師父頭一天就忙一天啊!他就要把這瓶子裏頭的水,統統要(觀想)變成這個本尊的甘露啊(變成本尊受樂所出生的淫液)!瓶上頭 要按個小杵,以五色線連到他的心,他(觀想)將他的心光放進瓶去,還要(觀想)引到諸佛果位上的光到裏頭下去。然後才他自己吃,他自己要見到本尊,得到許 可,說你可以灌這個頂--現在我許可你灌這個頂。


……初灌,這個瓶灌的水,先要這樣加持。加持後的這個水,要曉得想到這個是甘露。無上瑜伽部,都是要有佛父佛母在瓶子裏頭協同雙運(皆須有「佛」及明妃在 瓶內共同交媾),然後滴出甘露(然後流出淫液成為灌頂用之甘露)啊。好比有些人對於這個事情根本不相信,那麼他就根本不會得灌。


譬如像這個最有名的德國人,他做個喇嘛樣,他就是喇嘛迦溫達,很有名,還著過書。他連這個五肉五甘露都不知道。我解釋這個五甘露啊!我說這個大香就是屎、小香就是尿;他說:「啊?為甚麼要吃這些邋遢東西啊?」 他還懷疑。我說你就根本沒有得灌,你根本不曉得五肉五甘露這個重要的意思。那麼你自己都沒有得到過灌頂,你還著什麼書啊?還講什麼名堂呢?還說喔:「這樣 骯髒的東西為甚麼要加?」你根本就沒得信心啊!他硬是要(他必須要)想到那個瓶子裏頭是「父佛母佛」在裏頭交媾,然後他們交媾裏頭流出來的甘露(淫 液),那個才叫做紅菩提、白菩提;要有這個紅菩提、白菩提,然後這個灌頂就是從這個地方產生的了。我們由父精母血是產生人了。我們要有了白菩提、紅菩提那 個甘露呢,我們就能夠產生佛啊!》》

(曲肱齋全集(一)陳健民著,徐芹庭編,普賢王如來佛教會1991.7.10.出版精裝本;頁298~299)


密宗以上師之糞便尿液為甘露,名為大香小香。如陳健民上師所言:

《《昔在盧山,大雪數日,盈膝難行,收糞人不來亦數日,上師特具之糞桶已滿,上師之侍者喇嘛相率怨言;余聞而奮勇直前,力捧其桶、踏雪而行,直至平日傾倒地帶而傾之、洗之,置回原處。上師獎勵有加,余則稟告上師曰:「假令上師令我嘗糞,我亦不辭。」上師大糞即是大香,於我無所不樂聞者。 昔在漢藏教理苑時,嚴定法師以札假古學之丸藥見賜,立即吞服。嚴師問有何感覺?余答曰:「感覺一陣香氣耳。」又問亦知此丸原料否?答曰:「當系香料混合於 糌粑。」嚴師曰:「糌粑固為一般丸藥通用之原料,但其中最重要之加持物,乃札假古學自身之小香。」小香者即其小便也。余才報告貢師,待作贊嘆之辭,貢師乃 急獎勵我曰:「汝信心好,余見汝嘗我小便,面無難色,可以知矣。」此等小事,在古人極為平常;在西藏、西康之今人,亦常有之。當余閉關西康爐霍縣關帝廟時,亦時有人索小便者,堅拒亦不得(不能拒絕)也。》》(曲肱齋全集(三)(陳健民著,徐芹庭編,普賢王如來佛教會1991.7.10.出版精裝本),頁7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