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印順門徒玄奘大學教授釋昭慧月薪十四萬,發起拒領政府普發現金

近日,台灣政府決定還稅於民和刺激消費,擬全民發放台幣一萬元。

印順門徒,玄奘大學比丘尼昭慧教授高調號召全民拒絕領取普發現金,引發社會熱議。

以下引文:

釋昭慧倡議拒領普發1萬 他質疑:做得到拒絕信眾善款才令人敬佩

記者郭運興/台北報導

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釋昭慧發起「拒領普發1萬」運動,今(19日)拜會行政院長卓榮泰,更強調「普發現金有太多是認知作戰,把大家拖到更深的共業中,仇恨值一直飆升」。對此,中華民國運彩經銷商公會理事長何昱奇直言,若真要展現大愛,能否拒絕接受信眾的供養與善款?能否對社會說「我們的資源足夠,請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令人敬佩的胸襟,若一昧用清高理想,規範社會底層的選擇,反而傷害了廣大民眾。

針對卓榮泰院長回應釋昭慧法師「拒領普發現金」的呼籲,何昱奇表示,自己有一些不同的觀點。首先,法師建議民眾不去領這筆一萬元,確實是出自一種「捨己為人、留在國庫」的美意。

何昱奇質疑,但問題是,法師若真要展現大愛,他更佩服的是「能否拒絕接受信眾的供養與善款」?能否對社會說「我們的資源已經足夠,請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真正令人敬佩的胸襟。

何昱奇表示,因為現實是,士農工商的勞動階層,每天為了食衣住行與家庭經濟打拚,才是社會的真實底層,他們領取這一萬元,是對長期稅收與勞動的補償,不該被視為「國庫的小偷」,而法師不用操心柴米油鹽,自有信徒供養,才會對這筆錢抱持超然態度。

何昱奇提到,自己十年前與法師同場參與過公聽會,當時他們推動境外訊號納入運動彩券,讓運動產業有更大發展空間,但卻因為法師反對而被擋下,若當年能順利推動,今天台灣的運動發展基金可能早已突破每年250億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社會效益,這正是理想凌駕於民生現實所造成的損失。

最後,何昱奇強調,所以自己想提醒,法師修持信仰本無可厚非,但若一昧用清高理想,去規範社會底層的生活選擇,反而可能傷害了廣大民眾,國家千秋大業,需要務實、需要兼顧弱勢,而不是單一價值的抽離視角。

原文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919/3036496.htm#ettoday

节录另外一篇相关文章:

14萬月薪全捐「日常開銷怎辦」 釋昭慧一口氣全說了!

記者曾羿翔/綜合報導

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釋昭慧近日呼籲民眾「自行選擇拒領普發一萬元」,引發社會熱議。她隨後透露,自己身為大學教師兼主管,月薪約14萬元,已全數捐回學校,希望協助弱勢學生。此舉雖獲部分網友讚賞,但也引來外界質疑,她的日常生活開銷究竟如何維持,釋昭慧23日也發文給出解答。

台灣運彩經銷商職業工會理事長何昱奇23日表示,既然釋昭慧把薪資全數捐出,社會自然會好奇她的日常開支從何而來。釋昭慧在臉書發文公開解答,「以前學校沒有面對少子化問題,我的生活又非常簡單,每年都有豐沛的年終獎金,再加上我於各處演講、主持會議以及發表論文,也都會收到主辦單位致贈的出席費或稿費」。

原文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924/3038842.htm#ettoday

版按: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裡,在窮困潦倒的生涯中,依然保持著文人的風骨,憂國憂民的情懷流露於詩歌中,曾經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大乘菩薩,僧俗二眾的修行,功課後常常是功德回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印順一派是不一樣的!

因為信奉六識論邪見,對於世尊親自開示的法界中存有真實不滅的真如心是完全否認的。公開叫板於 釋迦牟尼佛,叫板於 阿彌陀佛,既不承認有佛世尊的親自示現,更不承認有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承認法界中的因果定律是真實不虛的。那你混進佛門、穿上這身大領衣,居心何在?

三乘經典中凡是與印順導師思想相抵觸的,都被他認定為偽經,然後再默許弟子為自己立傳,書名—《看見佛陀在人間》,暗暗自詡為 佛陀。

這是怎樣膽大包天的行為!

所以,但凡世間人還保留有過去生以來存有的對於出家眾的既有印像,都會覺得印順一派的作風可以形容為「很奇怪」,常常要跟百姓、辛苦的勞工大眾的利益相左。前有慈濟內湖園區案,今有盜竊畫家版權案和發起拒領普發案,每一樁都沒有履踐大乘菩薩以利益眾生為本懷的行旨。那麼印順一派,究竟以何為本懷,民眾自有答案。

昭慧教授給人印像:淡薄物欲、非常灑脫。先不談出家眾可否領取薪資這件事情,回頭且看2015年的照片:

圖示:2015年,釋昭慧因為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上電視節目,被人拍到搭乘賓士。


彼時正進行著慈濟內湖園區案的媒體訪談。引文:日前所搭乘的賓士E系列,在搭賓士上節目遭抨擊後,她立刻改為Daihatsu Terios,並親自駕駛,該車價約在80萬元,跟E系列要價300萬起跳,稱得上經濟實惠。(出处: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858355


有人說出家比工程師好賺。
昭慧教授事後解釋為搭乘信眾汽車。

在通膨的年代,當許多人還在為百元便當比價的時候,出入星巴克、高檔素食餐廳也許已然成了很多出家人的常態。除了讓人想到杜甫名句之外,也不禁令人聯想到釋永信等所謂僧人,居然都過著極為豪奢的生活。世風日下,禪門祖師曾經身著百衲衣,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時至今日,出家人既無(禪)「法」傳於信眾,甚至連基本的清修都做不到。

出家,從穿上這身大領衣開始,便是蒙受世尊的福澤,是本師 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佛教、創立了僧團。如果沒有 佛的威德和福德罩著,普通人哪裡有資格可以憑借著一身只是比較特別的衣服,就心安理得地受著信徒的恭敬,又如何有資格受用信徒的種種供養?

換個角度看,出家眾既然受用了這些,就要有相應的佛法上的利益回饋給眾生,上報佛之恩德。報佛恩與化有情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出家,專心辦道和弘法利生,才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出家人授課、演講,都是要幫助芸芸眾生解決心靈、精神上的困惑與煩惱的,都是佛事才對。自身在二乘解脫道和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上要有所實證,對於有緣眾生才是更大的、佛法上的利益,也是遠高於世間法的真正的、究竟的利益。

《文殊師利問經》卷2〈17 囑累品〉:「「雲何出家人當修此定?不破戒、不污戒,......不著世法、不懷嫉妬,常行頭陀功德,厭世語言、不樂綺語,知恩、知報恩,敬畏和上、阿闍梨,無憍慢心。常樂勝師及樂近善友。若有善友我當問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若依經書、若依師說,於說法人、父母、善友常懷佛想;樂阿蘭若處不樂人間;於身命財心不繫著,思念死想不依利養,無所觸犯、無渴愛心。攝受正法,愛敬尊長;不長畜衣鉢,不受宿食;恆樂乞食,行次第乞;常懷慚愧,自省己罪;不捉金銀珍寶,於真實法不生驚疑,常修慈心能斷瞋怒;常修悲心能斷殺害,饒益一切世間,慈悲一切眾生;常樂經行,無睡眠、懈怠。若住如是功德,則能修此禪定。(CBETA 2025.R2, T14, no. 468, p. 507b14-c20)

也由此引申另外一個大哉問:

「出家到底能否算是一個世間人以為的職業?」

普通世間人領月俸、薪水是正常事,然而出家人領月俸、出場費等是否符合出家人該有的戒律?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


昭慧教授曾經在多年前出版書籍大談出家戒律。

《摩訶僧祇律》卷29記載了一位沙彌曾經有非人化為龍供養,在他手捉銀錢之後非人「以土坌上」的前後態度反差巨大的故事:

「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有比丘將一沙彌歸看親裡,路經曠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龍右遶沙彌,以華散上,讚言:「善哉!大得善利,捨家出家不捉金銀及錢。」比丘到親裡家,問訊已欲還時,親裡婦言:「汝今還去道逈多乏,可持是錢去市易所須。」沙彌受取繫著衣頭而去,中道非人見沙彌持錢在比丘後行,復化作龍來左遶沙彌,以土坌上,說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錢行。」沙彌便啼。比丘顧視問沙彌:「汝何故啼?」沙彌言:「我不憶有過,無故得惱。」師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錢來。」師言:「捨棄。」棄已,非人復如前供養。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從今日後不聽沙彌持金銀錢。」若比丘使沙彌最初捉金銀錢者,得越毘尼罪。若見沙彌先已捉,後使捉者無罪。復次佛住舍衛城,為諸天世人之所供養,廣說如上。

再一則:

爾時尊者大目連,共專頭沙彌,食後到閻浮提阿耨大池上坐禪。時專頭沙彌見池邊金沙,便作是念:「我今當盛是沙,可著世尊澡罐下。」尊者目連從禪覺,即以神足乘虛而還。時專頭沙彌為非人所持,時目連迴見喚沙彌來,答言:「我不能得往。」問:「汝有所持耶?」答言:「持是金沙。」「汝應捨棄。」捨已即乘虛而去。諸比丘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從今日後不聽沙彌捉金銀及錢。」」(CBETA 2025.R2, T22, no. 1425, p. 461a6-b1)

以上兩段經文中,世尊都開示道:「從今日後不聽沙彌捉金銀及錢。」也就是出家人要持「不捉金銀戒」。

補充:

「復次,文殊師利!當具足諸善,常念如來,......不自稱譽無有憍慢,於一切法作阿蘭若想,於一切眾生生親友想,不為名聞而持禁戒......;於法無疑不謗佛、不毀法、不破僧;常近善人離不善人,樂佛所說出世言語,......能如是者,得深禪定。(CBETA 2025.R2, T14, no. 468, p. 507b14-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