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菩薩戒與聲聞戒的定位

 菩薩戒與聲聞戒的定位

 

有某位正覺的師兄寄來電子郵件標題為「別解脫戒不宜為聲聞戒,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信箋內容如下:

 今日頃由○○故二交囑付讀「童女迦葉考」、「正覺電子報93期」二書,詳讀二書至介紹正智局版書及正覺贈閱書處,均詳載:「 童女迦葉是佛世率領五百大比丘遊行於人間的歷史事實,是以童貞行而依止菩薩戒弘化於人間的大菩薩,不依別解脫戒(聲聞戒)來弘化於人間。」

   這裡要提出來的一個問題是:導師定義的─「菩薩戒—---別解脫戒(聲聞戒)」。按:波羅提木叉依相關佛學辭典皆引經據述是處處解脫()、別解脫()。據此個人論述,別者乃是別別之境、處處之境;有如五別境─別別之意旨;又別者為相對於實相之自我曰別。是故,別解脫戒謂自我不受任何幻相束縛,菩薩行者安住轉依於實相,不再被自我作繭自縛,告別、訣別於自我束縛住本身的狀態,而得於別別之境處處解脫之意涵。何以故?大眾皆知,契經明示十方三世諸佛,皆在人間成佛,而在人間成佛所依據的是菩薩戒─三聚淨戒。因此,無論出家、在家四眾佛弟子,皆依持守菩薩戒方得告別、訣別人間而成佛,故言: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所以,(菩薩戒─)別解脫戒,非另以聲聞戒視之。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是有其內涵之深意在

 

 

-----------------

kc敬答:

  這位師兄的陳述大致上符合名相釋義,但這樣的名相解釋也只是在枝微末節上探究,並未觸及菩薩戒與聲聞戒在根本上的差異,因此才會誤會導師書中所云:「童女迦葉是佛世率領五百大比丘遊行於人間的歷史事實,是以童貞行而依止菩薩戒弘化於人間的大菩薩,不依別解脫戒(聲聞戒)來弘化於人間。」所以此這位師兄對於「正解脫戒」及「別解脫戒」的精神意涵尚未徹底瞭解,亦未對此二戒的前題有所瞭解,所以才會誤會導師書中的此段重要開示,而另行主張「別解脫戒不宜為聲聞戒,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菩薩戒─解脫戒,非另以聲聞戒視之。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是有其內涵之深意在。」

 

  所謂的「波羅提木叉」又稱作「別別解脫」,有時簡稱「別解脫戒」。若我們從聲聞法的立場來說,正統的解脫戒是指聲聞戒,即出家受持比丘戒256條,比丘尼戒348條,此是聲聞法中的正統解脫戒,因為受出家具足戒之目的在於求出三界,解脫生死輪迴煩惱者,所以叫做「解脫戒」。除了上述所說的「解脫戒」外,還有別種的解脫,解脫境界各不相同,故名之為「別別解脫」。因此「別別解脫」是指有種種與別別解脫相應的戒法施設存在。

 

  所以這個「別解脫戒」,相對來說,如果你是依聲聞乘的教法為中心,而說出家所受持的正統解脫戒之外,另有能令人得解脫的戒法,名之為「別解脫戒」,也就是大乘法的「菩薩戒」。因此,如果你若把大乘的「菩薩戒」放在二乘聲聞法來說,在這個前題之下,菩薩戒當然就只是「別解脫戒」,而非正統解脫戒。因為聲聞乘是以出三界證無餘涅槃為終極目標,並非以成就佛菩提道為目標。舉例來說,華嚴經云:「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何等為二?【一菩薩戒】,【二別解脫戒】。持是二戒,則能圓滿善知識法...」(*註一)在此段大乘的經文前題下,菩薩戒並不是別解脫戒,菩薩戒是正解脫戒,是涵攝了三聚淨戒(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而「別解脫戒」當然指的是聲聞戒。所以華嚴經才說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也就是十二頭陀功德者,方能於此二戒--菩薩戒(正解脫戒)與聲聞戒(別解脫戒)悉得清淨。

 

  因此「菩薩戒」對於二乘聲聞人來說當然就只能稱作「別解脫戒」。換句話來說,當有人向您宣說「菩薩戒是別解脫戒,聲聞戒是正解脫戒」的時候,這表示說這句話的人是聲聞僧或有聲聞心態的人,因為他們不以追求佛菩提道為目標,甚至並不信受大乘教法,所以才會以追求解脫三界為目標。但如果說這句話的人,他身上所披著是大乘僧服,並以修行弘揚大乘法為目標者,那他若說「菩薩戒是別解脫戒,聲聞戒是正解脫戒」就是顛倒說法、妄說戒律者。何以故?因為大乘行者皆以大乘教法為中心,以成就佛果為目標,在此前題下,菩薩戒就是正解脫戒,而聲聞戒當然就只是別解脫戒,因為大乘行者以追求佛果為終極目標,一切如來在因地時,皆以受持菩薩戒為其根本依止,所以菩薩戒當然就是正解脫戒;然而聲聞法不僅是 佛陀的方便施設,聲聞戒一樣也是 佛的方便施設,所以是在此前題下,聲聞戒當然就是「別解脫戒」,怎麼可能是正解脫戒?

 

 

  復次,菩薩行者發大心自度度他,不但要證得四果阿羅漢,還要能夠成佛,就要修行大乘的佛菩提道,也就是菩薩道;菩薩道本身就函蓋了二乘的聲聞道。譬如有些菩薩,他發心要住持 佛的聲聞表相,他除了持守五戒之外,他一樣受持聲聞出家戒,雖然他示現聲聞相,但是他所持守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並不是他的根本依持,只是幫助他儘快完成解脫道的修行,因此對菩薩行者而言,比丘戒、比丘尼戒叫作「別解脫戒」,而不是「正解脫戒」。

 

  又譬如說,漢傳佛教的出家人受戒,又叫作「三壇大戒」,第一壇是沙彌戒,第二壇是比丘戒,這順序顯示越尊貴的戒律放在越後面;因此在三壇大戒之中,最重要、最後受的第三壇戒是什麼呢?曾受過三壇大戒的出家眾應該印像深刻,也就是菩薩戒!簡單地來說,聲聞的比丘、比丘尼戒,可以讓我們解脫三界,成就四果阿羅漢;而菩薩戒才能夠讓我們成佛,所以被叫根本戒;所以菩薩戒又被叫作三世諸佛之共戒,因為三世諸佛都是依靠著菩薩戒才能夠成佛的。所以古時候的祖師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把菩薩戒排在三壇大戒的最後一壇,當作根本依止。

 

  很可惜的,現在很多學戒的人,包括出家多年的菩薩僧都不明白這一點了,明明自己所受的是三壇大戒,所學的是大乘法,卻顛倒地說自己依止的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在佛世的時候所謂的出家人,他除了持守聲聞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另外還有一群,他們是以菩薩戒為根本依止;他們不成家立業,然後住在僧團裡面,直接在 佛的管轄之下。也就是說,在佛陀時代,所謂的出家人、僧人,本來就包含了現聲聞相與現在家相的兩種僧人;只是在兩千多年佛法的弘傳過程當中,大部分的人已經不曉得、不清楚這件事了。

 

 再者,我們若從佛法全體來看,究竟佛法是以聲聞道為核心,還是以大乘法為核心呢?如果佛法的核心是聲聞法為中心,那大藏經應該只有留下阿含經而無般若經,亦無方廣唯識經、涅槃經、華嚴經才對啊!如果佛法真的只以聲聞乘為中心,那就會變成佛陀只照顧聲聞人,對其它種性的眾生都置之不理不予攝受?!事實上是不可能如此啊。又出家戒只存在於人間才有,其餘五道沒有出家人,可是除了人道之外的五道,大慈大悲的佛陀難道都不攝受嗎?所以佛陀依成佛之道而施設菩薩戒,佛法的整體也當然就是以菩薩戒為其核心,所以「菩薩戒當然就是正統解脫戒,而聲聞戒當然就是別解脫戒」!這樣才是以佛法全體考量而說此二戒的真正定位。只是近百年來的出家人誤會佛法非常嚴重,誤以為聲聞法的解脫道就是全部的「成佛之道」,於是以自己所受持的聲聞戒為核心,然後主張說「聲聞戒即是正統的解脫戒,菩薩戒是別解脫戒」,又稱菩薩戒為「波羅提木叉戒」。如此思想在古時候的聲聞人心中,早已普遍存在,並不是現在的出家人才有的現象!這樣的錯誤思想,無形之中把一位具有菩薩僧格的人材,洗腦教化成聲聞心態的僧人,造成人一旦受了三壇大戒後,被那些誤會正解脫、別解脫戒的戒師錯誤教導,把最重要的第三壇-菩薩戒棄之如敝履,把第二壇的聲聞出家戒擺在最高的位置,這不就是活生生的的把一個具有菩薩性的僧人,摧殘成定性聲聞的焦芽敗種嗎?

 

  所以凡是聲聞羅漢所造的戒論中,都會以聲聞戒為正統戒而說菩薩戒為別解脫戒。例如《菩薩優婆塞戒經》中的菩薩戒既是為將來出家所作準備的戒法,屬於聲聞性質的在家戒,戒體只有一世,不能盡未來際受持,當然不同於梵網經、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菩薩瓔珞本業經的盡未來際受持的成佛之道-菩薩戒,也不同於正統的聲聞出家戒,所以就攝屬別解脫戒,故名波羅提木叉戒。有時候五戒也可以歸屬於波羅提木叉,因為五戒可以多分受、少分受、滿分受或一分受,這叫作「別別解脫」。別別解脫的意思是說單獨於殺業得解脫,能於來世得長壽,所以單受一個不殺戒,於殺業得解脫,或者單受一個大妄語戒,而使來世免入地獄保住人身...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脫於人間生死,或解脫於欲界天生死,所以名為別別解脫。

 

所以師兄文中說「菩薩戒─解脫戒,非另以聲聞戒視之。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是有其內涵之深意在。」以及標題為「別解脫戒不宜為聲聞戒,菩薩戒就是別解脫戒」其實是誤會了菩薩戒與聲聞戒的本質,才會作如此錯誤主張。

 

 

-------------

*註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3〈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白言聖者。我今已知一切善法從善知識生。云何能於諸善知識善法之中。速得圓滿。速得清淨。得不退失。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告善財言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何等為二。一菩薩戒。二別解脫戒。持是二戒。則能圓滿善知識法。如佛所說。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調伏。令他調伏。無有是處。

 

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淨。不失善法。善財童子。白言聖者。云何名為頭陀功德。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言頭陀者。謂諸菩薩十二頭陀。何等十二。

 

第一納衣。善男子。云何納衣。若諸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納衣。何等為十。

 

一者勤修令得堅固。

二者令心常自謙下。

三於身心無有疲厭。

四於衣服心不染著。

五者常樂堅固遠離。

六者成就堅固功德。

七不自顯殊勝德行。

八於他人不起輕慢。

九者護持淨戒圓滿。

十者堪任一切親近。

 

善男子。此是菩薩住淨信心具足圓滿。由此心故。聞說如來清淨言教。不惜身命。勤修佛法。不破不毀。以勤修故。身心不動。令於所得堅固成就。以心堅固常自謙下。心謙下故。成就無我。得無我已。心無憍慢。得無慢心謙下力故。人所棄者悉收取之。澣染成衣。遠離煩惱。心無厭惡。亦無貪著。但取資身。以禦寒暑。修行道業。餘無所顧。於此納衣。不見過失。不念麁弊。但見納衣所有功德。離貪欲者。乃服此衣。服此衣者。心無煩惱。是諸聖種。順菩薩行。諸佛如來之所讚歎。由此因緣。不自貢高。不貢高故。不嫌他人。離高嫌故。淨戒圓滿。戒圓滿故。堪任親近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諸天人王。及剎帝利。婆羅門等。城邑聚落。一切見聞。無不歡喜恭敬禮拜。咸共讚美稱揚其德。而作是言。我等有福。感如是人居此國土。同梵行者。咸皆歡喜。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納衣功德。」(CBETA, T10, no. 293, p. 814, b7-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