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的研究(一)

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的研究

2015年10月15日在桃園萬能科技大學舉辦的「第五屆桃園文學與歷史研習會」年度論文集

作者:楊美桂、張火慶、陳昭利

提要:在平實居士1正覺同修會的努力下,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於2007年4月15日落成,正覺祖師堂以弘揚釋迦牟尼佛三乘菩提正法,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為宗旨,同於大唐時期玄奘大師所確立融攝中國文化的如來藏妙義佛法;有別於今時台灣四大名山及其他佛教道場以「意識心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為真心的教義,儼然成了復興佛陀正法的代表,每年都有大陸學人前來朝聖而成為台灣佛教新地景。正覺同修會精神導師平實居士在此接引無數修行者悟道明心,使大溪正覺祖師堂成為全球唯一的大乘佛法選佛聖殿。本文分別介紹大溪正覺祖師堂的精神導師、成立經過、弘揚的教義、設計與功能、修行的法門、地景的價值,探討此一台灣佛教新地景的殊勝意義。

關鍵字:大溪正覺祖師堂,平實居士,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正覺講堂

第一節 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大溪正覺祖師堂

「文化地景(culturallandscape)」之為特定名詞是在20世紀前葉,由美國Berkeley學派的人文地理學者CarlSauer教授所提倡2。自從199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WorldHeritageConvention)正式認定「文化地景」是文化資產的一類,並列為保護對象之後,近年來在台灣逐漸成為都市規劃、建築、景觀建築及人文地理學等空間學的研究主題3。依據我國2010 年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文化景觀的種類包括了「宗教景觀」、歷史名園……4。此外,「文化地景」一詞也被廣泛運用於生活之中,它所指稱的是:人們如何運用生活空間來建立身分認同,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某種共同意志所追求的文化意義。

台灣解嚴(1987年7月14日)之後,傳統佛教蓬勃發展,匯聚了各種佛教資源而形成俗稱的四大名山:南部(星雲法師)佛光山、中部(惟覺法師)中台禪寺、北部(聖嚴法師)法鼓山、東部(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在各自發展又互相競爭的硬體建設與信仰活動上,廣攬徒眾、行銷國際,塑造了許多本土特色的佛教景點,一時之間,佛教表相上頗為興盛與熱鬧。

相形之下,2007年4月落成的大溪正覺祖師堂5,其名氣及信眾似乎不如四大名山。然而,正覺同修會長期堅定地護持正法,宣揚玄奘菩薩所傳承確立「第八識如來藏為唯一真心的勝妙法義,有別於四大名山以「意識」為真心的教說6 ,回歸釋迦牟尼佛所親證、宣說的三乘菩提正法,可說是末法時期的一股清流。因此,本文以「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為講題,說明「大溪正覺祖師堂」在桃園地區所標示、彰顯的佛教意義。

第二節 平實居士—大溪正覺祖師堂的精神導師

大溪正覺祖師堂的興建,是來自於正覺同修會的護持,而正覺同修會的精神導師是平實居士,弟子們尊稱為蕭平實導師平實導師。以下,略說其生平及求法過程

ㄧ,平實居士,本名蕭絜仁

於甲申(1944)年出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祖父以耕讀持家,父、祖皆為三寶弟子。13歲喪母,初識無常。少時即好打坐及方外之術,亦習金石、拳術、古文、針灸等。自小厭惡迷信,每斥神造世人之說,不信神能造人。……兵役期滿後辭父離鄉,於台北市覓職﹔五年後成立事務所,執行業務﹔雖游於世務,而樂於暗助弱小。……歷練世間法18年後,於1985年皈依三寶,鼎力護法,勤修福德。7

平實居士早年求法期間,歸依於聖嚴法師座下,有感於其所說法,與釋迦牟尼佛所傳實相法義迴異8,故閉門自修,成就「無相念佛」的基本功夫,開始小規模的開講佛法,並繼續參禪進修:

1988年,平實導師應邀在某居士家中佛堂開始講說基本佛法,先講五蘊、十八界法之緣起性空、四聖諦、十二因緣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經》中所說佛法為說法的主要內容。1989年初,平實導師轉進而改修體究念佛──參禪。從此開始常常住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隨聖嚴法師前往天竺,作為期15天的朝禮聖地之旅,而中斷說法度眾之事。返國後,鑒於長時處於參禪狀態之「見山非山」境界中,不便繼續說法而暫停講課﹔並立即結束事務所業務,……中止了原來在某道場的許多義工事務,於家中開始閉關,摒絕一切外緣,專心苦參19天後,在第19天下午,終於驪龍頷下得珠──明心並且眼見佛性──發明智慧﹔因為無人可以印證故,嗣即深入經藏,以三乘法義印證無訛﹔不久又經佛之召見,說明此世、往世因緣,給與印證9

正如佛經傳記中所敘述的大德高僧,平實居士在學佛過程也有一段摸索、參究,而終於明心見性的經歷。

第三節 正覺同修會—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催生者

茲據依<正覺同修會的創辦緣起>10簡述如下:

本會早期之建立團體名稱,純粹只為流通書籍之需要,乃因當時宣揚念佛法門之故,並因本會學人都以念佛法門而入禪門、終得證悟,乃於1995年名之為「念佛三昧印經會」,以印書流通為主,並未思及成立永久性之共修團體,亦未思及建立道場,故平實導師唯以客座講席之心態,隨應度眾因緣而每周各在他人所有之三處場所中宣講佛法。當時的心態是:只要有人能明證真心,並且能眼見佛性,而有能力可以弘法延續時,便欲退隱家中進修禪定三昧﹔若有般若境界更高的行者出現時,則隨時準備下座求教進修。

但眾同修不願結束共修聞法,以及欲求書籍流通的永續性,乃有“佛教內明共修會”名稱之施設,以印書流通及會內同修之共修指導為主,…….復因平實導師同時另於三處宣講佛法,六年不輟,同修漸漸眾多,但平實導師並未注意保養色身,導致聲帶、氣管嚴重受損﹔同修們為令勝妙法門之弘揚不致中斷,並為平實導師色身著想,遂在未先告知的狀況下,積極另覓共修道場,然後強烈請求平實導師應允另行成立“佛教正覺同修會”,將四處學員集中於正覺同修會中合併共修,……1997年7月6日,佛教正覺同修會會員大會召開,並申請登記為“社團法人佛教正覺同修會”﹔設立之初,承租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6段小巷中的公寓40坪地下室作為講堂。後因學員日增,乃於2000年遷至大同區承德路現址的第一講堂。

正覺同修會成立之後,為了指導學員從基礎佛法到具備明心開悟的條件,開設了「禪淨班」,以二年半的時間熏習佛法基礎知見、鍛練參禪功夫並啟發菩薩種性,結業之後,隨即升入進階班,修學更深的法義,循序漸進、次第修學,若因緣成熟,則可報名「精進禪三」,希冀於平實居士的指導下悟道明心。證悟者可以轉入增上班繼續進修成佛之道。

由於正覺同修會各地的講堂,主要供作開班授課、講經法會的用途;而每半年兩梯次的禪三活動,皆須向外借用場地,殊為不便;且經過多年發展,已於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美國洛杉磯等地設有共修處 ,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歷年結業的學員累計有數千人之多,為了讓更多學員有更適當的參究環境,因此催生了桃園大溪正覺祖師堂。

第四節 克勤圜悟—正覺祖師堂的命名由來

祖師堂本是禪門用語12,大溪正覺祖師禪堂的正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之聖像,正前方靠近禪堂大門處供奉韋陀菩薩;然而,與一般佛寺不同的是,面對佛龕的右側供奉東山禪祖師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這就是「祖師堂」的名稱由來。據〈正覺祖師堂安座大典〉記載:

禪堂是迥異一般佛龕的高廣明亮法座,供奉著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之聖像;正前方靠近禪堂大門處供奉著韋陀菩薩,冥護著正法之弘揚及選佛場內之佛弟子四眾;面對佛龕的右側則供奉著東山禪祖師爺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這也就是禪三道場之所以稱為「正覺祖師堂」的緣由之一。平實導師常常憶念著克勤大師往世教導的恩德,所以依記憶所及而彫刻了克勤祖師聖像,供奉在禪三道場中,讓想要親證正法的四眾禪子們因此可以親炙克勤祖師,於禪三時也可以祈請祂的幫助。13

圜悟克勤生於北宋仁宗嘉祐8年(1063),圓寂於南宋高宗紹興5年(1135),四川彭縣人,俗姓駱,名克勤,字無著,是北宋臨濟楊岐派的禪師。幼年時智慧過人,能日記千言。因遊妙寂寺,讀佛經,有所感悟而出家。及長,從文照、敏行兩位法師研習經典。後至成都玉泉承皓、黃龍祖心東林常聰處參學問道。最後在楊岐派白雲守端的法嗣五祖法演禪師會下大悟,得傳心印,成為北宋臨濟楊岐派的禪師。圜悟克勤得法後,先後在曹溪六祖寺和成都昭覺寺開堂出世。與五祖門下的佛鑑慧勤和佛眼清遠,併稱為「三佛」。其後,深得高宗、徽宗尊崇,曾召克勤入宮問法,贊賞其修爲,賜號「圜悟」。建炎二年(1128)奉詔往江西雲居山真如院住持,翌年因老邁而隱退,歸隱故鄉成都昭覺寺。紹興5年(1135)8月,於昭覺寺圓寂,享年73歲。火化後,有舍利子無數存世。諡號真覺禪師。圜悟克勤以華嚴玄旨和禪宗心要,圓融說法,聞名於朝野內外。被後世譽為禪門第一書的《碧巖錄》十卷即出自其手。

平實居士於禪堂特別安立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是因為夙昔於其座下明心見性,為感念師恩,並表彰法脈傳承之意涵,故此禪三道場即稱為「祖師堂」。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及此事,《宗通與說通》云:

然胎昧不障修道,若遇法緣,便能自行悟入,往世所修所證般若智慧,又復現行,繼續修證,轉更超勝前世。如余往昔出家於印度,雖得明心,未能見性;復於九百餘年前,於先師克勤大師座下破參,又見佛性14

由於有這樣的實修體驗,因此,將克勤圜悟大師之聖像置於正殿,並於2007年4月15日安座大典後,於當天下午的會員大會開示:

克勤大師對我之恩,甚深難報,即使今世為弘揚正法的所有作為,以及現在的造像供奉,都不足以表達我對其景仰感恩之意。至今只要一思及此,我的頭髮仍舊會因感動而豎起,雖然不知克勤大師目前發願投生到何處護法弘法?但為報佛菩薩與祖師恩德,同修會就需要有更多的證悟者,來擴大同修會正法的威德力。千年以前克勤祖師就囑咐要有更多證悟者,正法才有力量。

綜上所述,可知大溪正覺祖師堂的名稱由來,所謂「正覺」乃因其根據如來經教聖言量及個人實證之現量,弘闡釋尊三轉法輪的如來藏妙法;「祖師」則是傳續北宋克勤禪師之禪門心法,並以培養更多宗門悟道者為報答師恩;因此,正覺祖師堂又名「禪三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