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由<白玉蟾祖師真言>來看:一貫道南宗全真派祖師白玉蟾有沒有開悟?

 《一片白雲橫谷底,幾多歸鳥盡迷巢》

由<白玉蟾祖師真言>來看:一貫道南宗全真派祖師白玉蟾有沒有開悟?
前言:
宣稱三教合一,五教合一的一貫道,自言也有開悟明心之法,但事實上除了佛教以外,別的宗教沒有能力弘傳法界實相的法,因為其他所有宗教的教主或創教者,都不曾實證法界的實相。
今見大多數道親心性單純,清口靜心,行善布施,終日為求道辦道波波碌碌奔走,無奈一貫道教義祖師真言,雖然談禪說理,練氣養丹,文似極其玄妙,實乃與明心開悟無關!雖然使用許多佛法名相,還只是空殼,無能冀望由此證道<開悟明心>得生死解脫自在之無上妙法,人生苦短,有心修道多麼可貴,誤入歧途,多麼可惜,望各位道親仔細思惟!
一:傳說中的白玉蟾
白玉蟾祖師少年孤苦,中年苦行修道,到晚年才成就。(見附錄1)
一貫道常說六祖慧能大師之後,衣缽不傳,道降火宅,轉於俗家,道統傳給七祖白玉蟾與馬端陽二人。(註:然而六祖慧能大師(公元六三八~七一三)是唐朝人,馬端陽與白玉蟾二人是南宋人,慧能大師與馬、白二者相差將近五百年。請問唐朝人如何直接傳法給南宋人呢?)
全真教派認為王喆曾與九世紀的傳說人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相見,呂口授他秘法。王有七個弟子,馬端陽(一一二三~八三)被認為是其教派下的第二祖,另外,白玉蟾(活躍於一二○九~二四)則是在南方此教派中著名的內丹老師之一。
 
二:養氣煉丹落入色陰:
內丹的目標就是要透過一種特殊自我修練的方法,在人體中創造一個真實或不死的身體,稱之為「金丹」或「聖胎」。(註1 )在白玉蟾祖師真言 裡處處可見指導修行人如何養氣立丹基: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疲則道隱,閒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辯正:且看佛經怎麼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爾時力成就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一切眾生類 悉皆三世攝 三世諸眾生 皆為五陰攝
 五陰從業起 諸業因心起 心法猶如幻 眾生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不知真實性 生死輪常轉
 所謂世間轉  皆悉是苦轉 眾生不知故 生死輪常轉
 世間非世間  二俱非真實 眾生愚癡故 妄取諸法相
 三世五陰法  說名為世間 斯由虛妄有 無則出世間
 何等是五陰  五陰有何相 不見五陰壞 妄取謂常住
五陰虛妄法  真實無所有 空寂不遷變  究竟離眾相
 世間既虛寂 佛及法亦然 斯等三種法  其性無所有
 除滅諸顛倒  明了見真實 一切知見人 常現在其前
 
養氣煉丹以為養生之道,卻與解脫生死了不相干。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既是虛妄,色陰當然虛妄,而氣,金丹,聖胎,這還只是六塵色法,縱然真能養得氣練得丹,又如何與天地同壽?更何況天地也是生滅的!凡三界內所有器世間所有色法皆是生滅法,養氣煉丹想與天地同壽,只不過是不了解三界現象法界所打的妄想罷了!
在佛經《放光般若經》第一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無見品〉第二 :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見有菩薩,亦不見字,亦不見般若波羅蜜。悉無所見,亦不見不行者。何以故?菩薩空,字亦空;空無有五陰。何謂五陰?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則是空,空則是五陰。何以故?但字耳。以字故名為道,以字故名為菩薩,以字故名為空,以字故名為五陰;其實亦不生亦不滅,亦無著亦無斷。菩薩作如是行者,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著亦不見斷。何以故?但以空為法立名,假號為字耳。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之字,以無所見故無所入。
欲得了脫生死出三界之法,首要先斷我見,斷我見者需識得色陰虛妄,五陰虛妄,現象界一切法皆是虛名假立,假名施設,無一真實,心外求法,了無可得!』
欲得涅槃如來妙心,需會得般若波羅蜜多。
 
三:修煉而得之法,不是本來俱足,不生不滅之法
白玉蟾教導道親如何修行得道,但言: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 ,,,
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裡,則氣存矣。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辯正: 修學佛法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二轉法輪般若系列諸經最為濃縮簡潔的經典,明顯指出在諸法空相的背後,有一個真實法: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下略),,,』。
祂也就是龍樹菩薩《中論》卷一所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不中道之法
這個能生萬法的才是真實法,現象界一切法都是被生之法,開悟明心就是找到這個真實法,就是找到六祖壇經所說的自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出六根聚經中)亦云眾生心體不生不滅: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
能生萬法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祂本來就在,不是被生之法,不是甚麼還要保養的聖胎,孕育的嬰兒,這個八不中道的真實法才是禪宗明心開悟的標的。養氣煉丹,此丹是練出來的,是被生之法,既有生,則必有滅,不是永恆之法,想以此法練得長生不老,豈有可能?一點靈光,稍縱即逝,〝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更是生滅之法,如何把握住?又如何靠它得到永恆?
白玉蟾到此已經明顯走入歧路啦!
 
四:守靜忘心是以定為禪,落入識陰,仍是意識境界
大小品般若諸經及祖師的論處處揭示:法離見聞覺知!但是我們檢視白玉蟾的真言,處處見以定為禪之墨痕,例如: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
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忘心守口而已。
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教人,尋孔顏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萬緣寂處,即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拿,虎可捉。若云無拿處,仍是未空。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辯正:以上舉證,通篇幾乎都是白玉蟾教導弟子修定守靜功夫,要凝神,正氣安神,神定氣定,修到「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思慮兼忘,萬緣寂滅」,「靈台不留一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如果做到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所言:「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這是以定制心,不過是石頭壓草
猶且言:「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將意識覺知心去意,去識,然後「尋到無尋處」,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就可以到達:「真性圓明,至極虛極靈地位,即生真,即是仙界,龍可拿,虎可捉,靈台不滅,慧覺常存!」
那可是什麼是〝真〞呢?白玉蟾左躲右閃,並未詳細說明描述,是仙界?若是仙界則為天界神仙,未出三界之外,言「龍可拿,虎可捉」猶有龍虎,表示還在欲界,色界,尚未到達無色界,更何況三界之外!
是至極至虛?將意識心修練一念不生功夫,進入定境,縱然練就四禪八定中最高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也還是意識境界!
是靈台不滅,慧覺長存?如此則違背 世尊經教所說:法離見聞覺知
如《深密解脫經》卷 1 開示如下:
『曇無竭!有人長夜信貪欲樂,樂著貪欲,為貪欲火燒,內心身,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離諸一切,色聲香味觸無貪欲樂。曇無竭!有人長夜信分別樂,樂於分別,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內身寂靜無分別樂。曇無竭!有人長夜樂見聞覺知樂,信樂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內身寂滅、離見聞覺知樂……曇無竭!如是覺觀之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爾時世尊而說偈言:「我說身證法,第一離言境,離覺觀諍相,無言第一義。
又譬如《入楞伽經》卷 4 也開示,真心離見聞覺知:
『大慧!此名何等法?大慧!此名真如法,離分別法故。大慧!為此義故,我重宣說真如法體離分別法,彼真如中無彼虛妄分別法故。』
經中已明白開示:眾生的真如心本身離種種分別、離見聞覺知,真如心的實際理地沒有種種虛妄的分別,可以證明真如心本身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上作分別。
又譬如《維摩詰所說經》卷 1 也開示,真心不分別六塵:【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經中開示:不會六塵是真心的體性。為什麼?因為真心不論是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都不分別,都是離見聞覺知;會分別六入的是妄心七轉識,不是諸入不會的真心。
 
結論:白玉蟾心外求法,其所證落入意識心不滅,是常見外道,非真悟道者
白玉蟾說:
「 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
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來。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以意識心無論如何鍛鍊,如何練到不分人我,養精養氣養神,煉出一個個性,終歸還是意識心,意識心是會生滅的,『「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忘心守口而已。』不是已經明說它這是煉出來的而且不小心的話,一現即去,是生滅法?
再試問:這點靈光是否就是普通人思考的所謂靈感,靈光乍現?這不正是意識境界嗎?
可是白玉蟾以為可以練出「先天一炁」,然後以為如此則能與天地同壽(道家想像天地無有窮盡毀滅之期),以為意識心煉到至極至虛就能打造出「一點神光」「一點靈光」,就可以一直存在,得到永生,成為不死之身!
三問:與天地同壽的是這個身體嗎?當然不是,身體血肉四大所成,豈能不腐朽?
那麼此時您能清楚感受的意識心,能保養聖胎,守靜養氣煉丹的這念心,在您睡著了,昏迷了,甚至死亡了,祂還在嗎?還能繼續保養聖胎,守靜養氣煉丹嗎?
只一句「氣歸元海壽無窮」,,吾人即可斷言:白玉蟾之主張,實屬<意識心常住不滅>而事實上意識心是會斷滅的!故他所證不是真正的永生之法,不是本來就在,人人都有的不生不滅真實心如來藏!
古往今來,多少人求道,又有多少人真正證道?以佛教來說,證道是找到人人本具的真心如來藏,即所謂開悟明心,由此入修道位,繼續向成佛之路邁進!然而道家一直以來以煉丹養丹為求證悟之方法,以靈台一點靈光為證悟標的,點玄關,觀其竅,「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以為如此則生死自如,實在是走錯路頭。
除了弘揚真實心如來藏法的三乘菩提佛教以外,古今中外多少修道求道門派以各種方式鍛鍊意識心為永恆不滅之法,永遠也沒辦法開悟明心見道成道,正是禪宗祖師所言:「一片白雲橫谷底,幾多歸鳥盡迷巢。」成佛之道歧路多,吾人能不慎乎?
註: 1:引自于君方著,釋見濬譯,《香光莊嚴》第六十九期〈觀音老母〉